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 |湖湘百工微视频二期展播(十四)剪纸(踏虎凿花)传承与保护篇
为贯彻落实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关于开展“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活动的工作部署,结合当前疫情防控的新常态形势,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于2021年春节、元宵节期间,开展“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湖湘百工微视频(二期)展播活动。以期通过线上展示,让广大人民群众足不出户纵览湖南非遗之美。
“千年传承·匠心之美”湖湘百工微视频资源建设项目,是2017年湖南省文化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相关要求,结合湖南地方特色以及本省数字文化馆平台建设,在本馆数字文化馆平台搭建“百工”系列微记录片精品资源。目前该项目已完成一期5个、二期10个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记录工作。每个非遗代表性项目都形成了项目综述、工艺制作、艺术特征、传承与保护、传承人口述五大版块7分钟的微记录片。第一期已在2020年2月10日至3月13日“湖南非遗”微信公众号推出,很受民众的欢迎。本公众号将从2021年2月1日起继续推出“千年传承·匠心之美”湖湘百工微视频二期共10个主题,50集高清微视频。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更多优秀的湖湘非遗资源,丰富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
剪纸(踏虎凿花) 传承与保护篇
踏虎凿花的悠久历史,可以追溯至清朝乾隆年间。它打破了传统剪纸以女性为创作主体的格局,造就了以男性为主的花客群体。花客,兼具凿花手艺人与游商货郎的特质。因此,踏虎凿花的传承,多以子承父业为主,并且传男不传女。这种封闭型的家庭传承模式,直到2008年,踏虎凿花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才被彻底改变。
苗族妇女对于刺绣花样的实用需求,催生了踏虎凿花的诞生。几百年来,它一直适应着现实生活的变化,调整着自己的纹样、图案,甚至定位,由传统的苗绣纹样蓝本,转变为独立的装饰艺术品。应时而变的基因,一直根植于这项珍贵的技艺之中,并由一代一代凿花匠人传承了下来。
已故的踏虎凿花大师黄靠天,曾是当时最受欢迎的“花客”。12岁起,他的凿花生涯便开始了。通过祖辈手把手的教学,他一点点从前辈的作品中汲取养分,慢慢培养着自己的技艺和风格。黄靠天的凿花作品内容丰富,构图丰满,线条流畅。他大多从写实角度出发,寓自然之美于艺术之中。更加难得的是,他虽为男性,却在作品之中注入了女性的柔美,艺术风格秀美、雅致、纤细。
杨桂军,凭借对踏虎凿花的热爱而得到黄靠天的认可,被其收入门下加以教导。他30来岁入行,却刻苦钻研,慢慢扛起了发扬这项技艺的大旗。2009 年,泸溪县成立了踏虎凿花传习所,杨桂军便积极参与,担任起培养学徒的工作。目前,已有30多名学生先后出师。其中非常重要的改变之一,就是踏虎凿花开始改变传男不传女的旧习。刘克梅正是其中之一,她于2009年拜入杨桂军门下,并且学有所成,2015年成为了州级代表性传承人。
同时,泸溪县委、县政府积极推动踏虎凿花进校园活动,促进职业中学开设“踏虎凿花”专业,并投入10万资金成立踏虎凿花工作室。杨桂军等一批杰出传承人,也走进各大校园,让更多年轻一代,认识并爱上这项凝聚着千年苗家文化与审美精髓的技艺。
除了外界支持,凿花匠人也在把握时代潮流,不断探索创新。踏虎凿花传承人李铁骑,便将传统的凿花工艺与现代装饰相结合,并将剪纸中多层套色的工艺,运用到凿花之中,层次丰富,色彩艳丽,别具特色。
在现代文明的驱动下,踏虎凿花尽管一度面临功能性弱化、市场需求降低、学习人数减少等困境,但随着审美潮流的发展与踏虎凿花的创新,这一传统的手艺再次受到人们的青睐。黄永红是一名地道的踏虎村人,已故凿花大师黄靠天,便是他的堂爷爷。黄永红从小痴迷于凿花,后来为了生计外出务工。虽然远离家乡,但他始终无法放下对凿花的热情,一直没有丢下这门手艺。2015年,黄永红回到故乡,创办了踏虎凿花工作室,在他的感染下,女儿也加入了发扬踏虎凿花的队伍之中。
在继承传统凿花技艺的同时,黄永红也走进校园,成立了凿花工作室,为那些热爱这种手艺的孩子,提供学习的条件。
时代急剧变革,踏虎凿花不仅没有被社会洪流所淹没,反而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凿花匠人们不再局限于它的实用功能,而是在文化的领域深入探索,将踏虎凿花的符号功能、文化功能越加发挥出来,成为现代美学新的民间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