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新闻动态

小百科 | 湖南戏曲剧种知多少?

发布时间:Fri Mar 10 16:50:41 GMT+08:00 2023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鸟语花香,满眼新绿。三月,“贯彻二十大·百团百角唱新歌”全省文艺院团竞演活动正在进行,让我们跟随春天的脚步走进湖南戏曲吧!


湖南,是中国的戏曲大省之一,戏曲历史已有600余年。大家耳熟能详的可能就是《补锅》《刘海砍樵》《讨学钱》等长沙花鼓戏了,湖南19个戏曲剧种,你知道的还有多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百科.jpg

长沙花鼓戏《补锅》剧照


百科2.jpg

长沙花鼓戏《刘海砍樵》剧照


湖南的戏曲剧种众多,根据《十九和弦·湖南地方戏概览》设立条目者19个。分别是:

8个地方大戏:湘剧、祁剧、辰河戏、衡阳湘剧、常德汉剧、荆河戏、巴陵戏、湘昆

9种民间小戏:长沙花鼓戏、衡州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零陵花鼓戏、阳戏、花灯戏、傩堂戏

2个民族戏曲:苗剧、侗戏


百科3.jpg

湘剧《琵琶记》剧照



湘剧


湖南地方大戏剧种。民间曾称其为大戏班子、汉戏班子、长沙班子。


湘剧作为一个多声腔剧种,有高腔、低牌子、昆腔、弹腔四大声腔,还有部分早期乱弹诸腔和民间小调。


它表演真实、剧目丰富,是湖南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剧种之一。


百科4.jpg

湘剧《李三娘》剧照



祁剧


祁剧,因产生、发展于祁阳一带而得名,旧称“祁阳班子”“祁阳戏”。清末,江西、福建等地称祁阳戏为“楚南戏”。1950年后始定名“祁剧”。


祁剧是湖南历史悠久、遗产丰富、流行地区较广的地方戏剧种之一。


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分为永河、宝河两大流派,两大流派的舞台语言都是规范化的祁阳官话,演唱兼有高腔、昆腔、弹腔三种声腔,艺术特点高亢、粗犷,带有浓郁的山野气息。


百科5.jpg

祁剧《昭君出塞》剧照



辰河戏


辰河戏,是产生并流行于沅水流域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被戏曲界誉为“中国戏曲史上的活化石”。


2006年,该项目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辰河戏以高腔为主要声腔,兼有昆腔、低腔和弹腔,在湖南泸溪、溆浦、辰溪、沅陵、桃源以及贵州的铜仁、黔东南一带尤为盛行。


辰河戏流行的沅水中上游流域,俗称“辰河”,民间将其戏班称为辰河班子。旧时辰州所辖泸溪、溆浦、辰溪、沅陵四县戏班最多,故而又称辰州班子。1955年正式定名为辰河戏。


百科6.jpg

辰河戏《目连传》



 衡阳湘剧


衡阳湘剧是湖南省地方大戏剧种,主要流行于湘南东部一带,有昆腔、高腔、弹腔三种主要声腔和一些杂腔、小调,是保留弹腔剧目较多的一个剧种。


衡阳湘剧最早是以班社命名的,如“老天源班”“老吉祥班”等,民间统称为“衡州班子”或“衡州大戏班子”。


百科7.jpg

衡阳湘剧《新醉打山门》



常德汉剧


常德汉剧也被称作武陵戏、沅河戏、汉戏。20 世纪 50 年代初,曾被称为常德戏,1953 年改称常德湘剧,1957 年改名为常德汉剧。


20 世纪 80 年代,有专家、学者认为其名称与湖北汉剧容易混淆,提出正名之议,1986 年由湖南省文化厅批准常德汉剧更名为武陵戏。但是,三湘百姓以及艺人们仍习惯性称其为常德汉剧。


百科8.jpg

常德汉剧《我娘是片钥匙》



荆河戏


荆河戏曾被称为“上河戏”“大台戏”或“高台班”“汉班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曾一度改称“湘剧”。1954 年,湖南省政府以其早期流行地域在长江荆河段,始定今名。


荆河戏的舞台语言以中州韵结合澧县、津市通行的地方语音而成。少数剧目的唱词、念白用川、陕、苏、晋等地方语言。唱、念讲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音出丹田,尤重“喷口”,声要归韵,腔要落板,发音清亮。


百科9.jpg

荆河戏《程咬金娶亲》



巴陵戏


巴陵戏,原称“巴湘戏”,因艺人多出自巴陵(岳阳的古称)、湘阴、临湘而得名。又因它形成和主要活动地区在岳阳(旧岳州府)又称“岳州班”“岳阳戏”。1952 年定名为巴陵戏。


巴陵戏以弹腔为主,兼唱昆腔、杂腔、小调,用中州韵、湖广音结合湘北方言为其舞台语言,表演朴实粗犷,雅俗共赏,是湖南地方大戏剧种之一。


百科10.jpg

巴陵戏《天官赐福》



湘昆


昆曲传入湖南的时间,约在明朝万历年间,清代以来流行更广。


百科11.jpg

青春版《荆钗记》送别


昆曲在湖南扎根最深、专业班社最多、持续最久之处,就在今天的郴州地区。结合当地人民的生活、语言和当地的民间音乐,昆曲逐渐演变成具有山野气息的地方昆曲,盛行于以郴州为中心的湘南一带。


百科12.png

湘昆《乌石记》


因艺人和班主多出自桂阳,又有“桂阳昆班”之称。1957 年正式定名为“湘昆”。


百科13.jpg

湘昆《牡丹亭》



湖南花鼓戏


是在地花鼓、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两小戏”“三小戏”而后变成风靡全省的地方戏。


百科14.jpg

长沙花鼓戏《讨学钱》剧照


它的曲调来自民间音乐,剧目表现的内容又多是人民群众所熟知的日常事件,所以极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百科15.jpg

邵阳花鼓戏《打鸟》剧照


湖南各地均产生了不同特色的花鼓戏,如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州(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零陵花鼓戏。


百科16.png

衡州花鼓戏《喜盈门》



阳戏


阳戏,湘西古属楚地边陲,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东界常德、邵阳地区,南邻广西,西北接贵州、四川、湖北三省,地处沅、澧二水流域和云贵高原的余脉武陵山系和雪峰山区。


百科17.png

阳戏《捡田螺》


湘西境内除汉族外,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回族、瑶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交往密切,共同创造和发展了富有湘西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阳戏就是其中之一。



花灯戏


是湖南民间小戏剧种,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成,它主要包括以麻阳为代表的湘西花灯戏、以平江为代表的湘北花灯戏和以嘉禾为代表的湘南花灯戏。


湘西花灯戏主要集中在三个区域内:第一区域以麻阳、凤凰和吉首三县为主,流行于吉首的乾州和双塘、凤凰的城郊和革子坪。以及麻阳的岩门、锦和、高村等地;第二区域在桑植的外半县和大庸县教字娅及永顺、保靖的城郊一带;第三区域主要在黔城、托口、江市一带。湘北花灯戏主要流布于平江县境及浏阳东乡一带。


百科18.png


湘南花灯戏流布于春陵河(钟水)流域的嘉禾、桂阳、宁远、蓝山、新田、临武、郴州等县市。



傩堂戏


是由巫师还滩愿时酬神的歌舞发展而成的、有着浓厚宗教色彩的湖南地方戏。


百科19.jpg

《搬开山》


湖南各地对其称谓不一,湘西称傩堂戏、傩神戏、傩戏,湘南称师道戏、狮子戏、脸子戏,湘北称师道戏、傩愿戏、姜女儿戏,湘中又称老君戏。这种流行于民间的戏剧形式,遍布全省乡镇,汉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等民族均有其演出活动。



苗剧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兴的少数民族剧种,1954年2 月创始于湘西苗族自治区花垣县麻栗场乡(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麻栗场镇)。剧种初创时,名称不一,有"苗剧""苗语剧""苗戏"(苗语叫"戏雄")等称谓。


百科20.png

苗剧《带血的百鸟图》


1960年1月,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写的《苗族简史》中有湘西苗剧的记载。20世纪70年代末,花垣县文工团曾用歌剧风格试写过苗剧,所以苗剧又被称作"苗歌剧",1982年始正名为"苗剧"。


百科21.png

小苗剧《阳雀声声》


苗剧是一个新生的剧种,历史很短,但它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广大苗汉人民的欢迎。



侗戏


是流传在侗族聚居地区的戏曲剧种,主要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三省(区)相毗连地带的黎平、从江、榕江、三江、龙胜、通道等县的侗族聚居地区。


百科22.png


侗戏是在侗族大歌中的"嘎锦"(叙事歌)和"摆古"(稍带演唱的讲故事)的基础上,吸收贵州花灯、桂北彩调、湖南祁剧等地方戏曲腔调和表演形式发展而成的一种有说有唱、载歌载舞的舞台综合艺术。


侗戏的音乐清新质朴、优美流畅、民族特色很浓。侗戏的表演自然质朴,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湖湘戏曲文化博大精深

它不仅是老一辈戏曲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

更是需要我们

继承发扬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用情用力书写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