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新闻动态

代表委员·与基层心连心 | 代表委员聚焦非遗保护传承发展

发布时间:Fri Mar 10 16:50:41 GMT+08:00 2023

在我国博大精深、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价值观念和气质情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非遗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中,均有着广泛发展空间和不可估量的价值。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成新湘带来了多份关于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建议,引发广泛关注。随着各地非遗馆建设步伐的加快,加强非遗馆的标准化建设和系统化运营已刻不容缓;在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挥非遗工坊连接非遗与大众、非遗产品与消费者的桥梁作用;如何实现非遗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的融合发展,我们来听听非遗从业者的心声。


全国人大代表成新湘:

规范非遗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成新湘带来了多份关于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建议,希望推动政府多部门建立协作机制,加大各级非遗馆、非遗工坊的建设力度,规范建设标准和运营机制,不断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让非遗真正融入当代生活并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发挥更大作用。


规范非遗馆建设运营标准


成新湘代表介绍,在中央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全国各地非遗馆的建设步伐越来越快,加强非遗馆的标准化建设和系统化运营发展已刻不容缓。据相关调查,多数省区市已将非遗馆建设纳入政府规划,但已建、在建或筹建的非遗馆从场馆名称到建筑规模、内部设置、人员配置、功能布局等方面有较大差别,标准不一,且在实际运营发展过程中遇到不同程度的瓶颈和制约。公办非遗馆是政府投资和运营,主要以公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而民办非遗馆既承担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还要注重市场效应和经济效益,运营成本高、管理成本大,民营企业自身资金及资源有限。


成新湘代表建议,联合国家标准委、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及优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研究,按国家、省、市、区(县)四个等级,分别制定出台不同等级非遗馆的建设标准,从场馆名称、建筑规模、功能设置布局、运营管理、传承人及非遗项目建设管理等多方面提出统一规范的意见,分阶段、分步骤实施。


她还建议,采用政企合作模式,由政府投资建设非遗馆,鼓励有经验的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非遗馆的具体运营,实现资源共享,并依靠市场的力量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让非遗真正活起来。同时,及时同步制定具体的政策落地配套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加快落实政策保障机制。


加大非遗工坊建设力度


今年初,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公布了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66个工作成效突出、社会效果良好、人民群众认可度高的非遗工坊案例入选。


成新湘表示,当前,非遗工坊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展示展销活动等,在促进非遗保护、带动创业就业增收、推动非遗传承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均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非遗工坊是连接非遗与大众、非遗产品与消费者的重要桥梁,是推动非遗融入当代生活、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


成新湘代表认为,应加大非遗工坊的建设力度,将非遗工坊建设纳入长期规划,按国家、省、市三级,在“十四五”规划时期集中建设一批非遗项目齐全、功能目标明确、非遗产品有创新有市场、对非遗项目传承发展具有实效的非遗工坊,并加快制定完善非遗工坊建设标准及评估机制。她还建议,每年定期对非遗工坊的社会服务、产品生产和营销、经济效益、设计创新、营销创新、传承发展等管理指标进行科学和定量的评估,采用“可上可下”的动态评估机制,实现优胜劣汰。


为推动各地非遗工坊发展壮大,推动非遗产品进入当代生活,成新湘建议,各地应进一步完善非遗工坊具体落地配套政策,鼓励当地政府完善非遗工坊建设的相关扶持政策,同时协调文旅、教育、财政、人社、工信等职能部门,同步出台制定相关配套落地措施及指导意见。此外,她还建议教育部加入非遗工坊共建,加快推动非遗工坊进校园工作,打造校园非遗工坊阵地,促进传统手工艺特色劳技教室或校园非遗工坊建设服务规范标准,推动非遗教育普及。


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


今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引发广泛关注。成新湘代表认为,该通知提振了非遗从业人员的信心,为“非遗+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


成新湘认为,为促进非遗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要探索非遗进景区、“景区+村落”“公司+村落”“传承人+村落”、农旅融合等非遗项目开发新模式,并通过“非遗+地铁”“非遗+高铁”“非遗+新业态”等形式,使非遗在新时代融入百姓生活,促进产业转型,推动经济发展,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成新湘表示,要推动文博、文旅和非遗领域的文创产品开发,鼓励引进优秀的文创产品设计、开发、加工人才和资源,充分挖掘各大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的文物、非遗、民俗、艺术底蕴,改变目前某些地方传统单一、同质化严重的产品面貌,打造真正具有文化特色的文博、非遗、文旅创意产品IP,让广大群众能够把文物、非遗带回家。


成新湘还建议,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力量,大力开发数字非遗、智能非遗,通过科技化、艺术化、多元化的创新路径,助力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新表达,让游客可以通过观赏多媒体、体验虚拟漫游等多种形式的互动,“身临其境”地体验古老非遗的魅力。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叶伟平:

发挥专业机构对非遗馆建设运营的指导作用


成新湘代表关于规范非遗馆建设运营标准的建议,既反映了全国各地非遗展馆的建设和运营中现实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可行建议,值得我们广大非遗工作者深入思考。


作为湖南省非遗保护的专门工作机构,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2005年12月挂牌成立。在非遗展馆建设方面,近年来,经过逐步建设,我们在湖南省文化馆内建成面积近500平方米的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和同样面积的非遗展示体验活动场所,并在展厅内分湘风湘俗、湘人技艺、湘音湘韵3个篇章,通过不同的场景布局、展物陈列及音像设备等,对湖南省级以上的非遗项目进行了科普式的全面介绍。展厅平均每年接待观众近5万人次,组织非遗展览、展示、教学、体验活动近200场,以其为支撑,我们持续打造了小小“馆”理员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我来学手艺”湖南非遗体验展、“共享湖湘记忆”湖南非遗进机关等6个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活动品牌,使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成为社会大众学习、了解湖南非遗的重要窗口。


此外,我们还开展过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民俗博物馆、传习所相关情况调查,并指导全省市州级、县级非遗保护中心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


当前,随着党和国家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非遗展馆必将在非遗保护和传播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我们在非遗展馆的建设方面已开展了一些工作,但显然还跟不上非遗保护工作的蓬勃发展速度,无法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


结合成新湘代表的建议以及基于非遗工作实际的深入思考,我认为规范各级非遗馆的建设与运营,首先要加强规划管理,要根据本地非遗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分布、人口密度等实际情况,合理制定本地非遗馆的建设规划,明确建设数量、分布、公私配比、功能配备等,加强规划管理和报建审批,避免盲目、重复和过度建设,确保本地非遗展馆建设规模控制适当、网点布局合理、功能配备齐全、公私配比有度。


其次,要牵头联合各有关方面,研究制定不同等级非遗展馆的建设标准,从场馆名称、建筑规模、功能设置布局、人员配备、运营管理、传承人及非遗项目建设管理等多方面提出统一规范的意见,并建立监管和评估机制,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对各非遗展馆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运营进行有效管理。


与此同时,应充分发挥各级非遗保护中心等专业机构的指导作用。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物质性”“活态性”“地域性”等特点,且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十大类非遗项目的表现形式各异,创造和传承方式有别,因此,不同类别非遗项目的展示方式并不相同,加之现代科技的应用、大众审美的变化,需要各地非遗保护中心加强业务指导,使各非遗展馆对每个非遗项目的展陈都能较好呈现项目特质、符合非遗保护理念和时代审美观念、紧跟非遗保护事业与现代科技的发展,更好地满足观众沉浸式体验、全方位感受、轻松快乐了解非遗知识的需要。


国家级非遗项目满族刺绣传承人孙艳玲:

推动非遗工坊建设恰逢其时


成新湘代表关于加大非遗工坊建设力度的建议阐明了当前非遗工坊建设面临的瓶颈,并提出了将非遗工坊建设纳入长期规划、完善非遗工坊具体落地配套政策、打造校园非遗工坊阵地等有针对性的建议,恰逢其时。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满族刺绣的传承人,最近3年以来,我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创建了6家非遗工坊,虽受到疫情影响,但工坊内上千名绣娘的收入仍然很可观,这极大地激励了我。未来,我准备用3年时间,力争在全国范围内再创建300家非遗工坊,带动更多的姐妹走进非遗队伍,在传承非遗的同时,让“脑袋”与“口袋”都丰满起来。


正如成新湘代表在建议中所提到的,作为非遗传承人,我们也急切盼望着有关扶持政策的出台,为我们的非遗工坊建设和非遗传承工作提供更多支持力量。比如,我的非遗工坊都建在繁华地带,在传承非遗技艺的同时也成为当地的一个旅游景点。游客们参观的同时,鉴赏了非遗所绽放出的艺术魅力,不但提升了销售额度,也扩大了影响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与游客的面对面接触,绣娘们了解了市场需求,生产出的刺绣产品更加受市场欢迎。但是,租赁店面需要一大笔费用,如果有相关金融扶持政策,非遗工坊会迅速做强做大。


我认为,非遗工坊能够让非遗回归社会、造福社会,因此,推动各地非遗工坊发展壮大非常必要,必须将其纳入各级政府发展经济的重要选项之中。例如,我的非遗工坊既是文化产业项目,又是优秀旅游业态,还是文旅融合的结晶;绣娘们既是传承人,又是景点的工作人员,他们在迎来送往中视野开阔了、销售扩大了、技能提升了、收益增加了,随之而来的便是非遗工坊的发展壮大。


关于加快推动非遗工坊进校园工作,我感触良多。3年来,我和我的团队走进牡丹江市广大中小学讲授非遗技艺,同时,与牡丹江市教育系统大力合作,邀请上万名中小学生走进我们的满族刺绣展示馆,让学生们与绣娘们近距离接触,手把手为他们传授满绣技艺。现在,每到周末,我的工坊里都吸引了大批孩子来学习满绣,还有很多孩子经常拿着自己的绣品来到工坊,请绣娘们进行指导。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在此背景下积极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将吸引更多人走近非遗、爱上非遗,使非遗产品从家庭作坊式生产提升为店面生产,让非遗真正的活态化、展示化、平台化。


关于如何推动非遗工坊建设,我建议,在城市繁华街区设置非遗工坊,按照景点风格进行布局,工坊绣娘们根据旅游需求,以固定工资及“销售+计件+提成”的形式获得报酬。同时,将更多绣娘培养成为主播,加大非遗工坊产品的线上销售力度,让非遗工坊更加适合旅游市场需求,更加受游客青睐。


山东省滨州市文化馆馆长李晓静:

非遗与旅游融合要结合当下游客的审美需求


非遗与旅游业态深度融合,并非近期才开始。过去多年,特别是国家层面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全国各地将非遗的展示展演项目融入景区、历史文化街区,通过实景演艺、文创产品、沉浸式场景体验等方式,让游客更近距离地感受非遗的魅力,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起到助推作用。因此,成新湘代表提出,非遗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非常及时。


滨州市文化馆是保护发展当地非遗的重要阵地。近年来,我们以提高非遗存在感为目标,举办了“非遗月”“二十四节气发现非遗之美”“我们的节日”等系列展演活动,围绕民间节庆主题,创新非遗项目的展示方式,打造立体和交互式的体验空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鼓励非遗项目走进景区展演的基础上,滨州市各级文化馆也从“非遗空间也是新型景点”的理念出发,对文化馆内的非遗展示空间进行重新设计,提高参观的舒适度。


过去几年,受疫情影响,人们经常无法走出家门,去文化馆或者景区游览。因此,我馆创新服务理念,启动“互联网+”升级行动,邀请全市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录制推介视频,结合传承项目讲述滨州的风土人情,在网上引发了热烈反响,也为滨州近期的旅游市场快速复苏贡献了力量。


我认为,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有两个方面需要重点关注。从非遗方面来说,既要与景区、景点的整体氛围相协调,也要在原汁原味展演的基础上,与当下游客的审美需求结合起来。从景区方面来说,要妥善处理好非遗展位的后勤保障问题,畅通非遗传承人走进景区的渠道。从近年各地的反馈来看,如果传承人与景区能够融洽相处、找到利益共同点,非遗与旅游实现双赢是不难的。


当前,一些非遗传承人的市场化意识仍然比较落后,但非遗融入景区必须与现代消费市场的需求结合起来。因此,为推动非遗与旅游在更深层次融合发展,我建议,搭建更多平台、创造更多机会,让非遗传承人得到培训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