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新闻动态

“侗”见怀化丨细节处,读懂侗族“掌墨师”的木心匠魂

发布时间:Thu Apr 07 09:40:19 GMT+08:00 2022

编者按:织娘巧手把经纬之美,编成五彩侗锦;工匠细琢以榫卯之技,又见鼓楼高耸;阿哥阿妹抱琵琶之音,细听侗歌悠扬……在怀化,95万侗族同胞世代传习的生活方式,化作侗族文化的灿烂瑰宝。3月初,红网时刻新闻记者走进通道、会同、芷江、新晃等侗族聚居地,在聆听、记录中,“侗”见怀化。


微信图片_20220407093618.jpg

李奉安讲述通道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掌墨师是侗族建筑的‘总工程师’,是个‘多面手’,既是设计师,又是画墨师,还要会绘画。”谈起自己从事了一辈子的行当,81岁的李奉安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将神秘的侗家“掌墨师”用几个简单的词语,形象又浅显易懂地总结了出来。李奉安,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通道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靠着这门技艺养家糊口,成就一生。跟随他的脚步,我们一路聆听一路欣赏,才发现,侗族建筑还藏着许多容易被忽略的细节,而它们恰恰是掌墨师的匠心巧思和“天马行空”。


微信图片_20220407093621.jpg

雄伟壮观的鼓楼,是通道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表现形式的代表之一。


每个掌墨师脑袋里,都有“一座房子”侗寨里,鳞次栉比的“干栏式”民居、雄伟壮观的鼓楼、长虹卧波的风雨桥、精雅别致的寨门、小巧玲珑的凉亭,比比皆是,无不展示着侗族建筑的悠久历史和“掌墨师”们的高超技艺。“侗族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榫卯结构。”走到皇都侗寨的寨门口,李奉安就着寨门上的木结构,开始介绍,“你看,木构建筑都是凿榫打眼、穿梁接拱、立柱连枋,不用一颗铁钉,但是结构很结实、很紧密。”掌墨师没有图纸,仅凭借刮去青皮的半边楠竹制成的丈杆。李奉安坦言,丈杆的使用是最难的,很考验掌墨师的基本功和空间想象力、感知力。他笑称,每个掌墨师的脑袋里,都有“一座房子”。“榫眼怎么开?开大还是开小?开宽还是开厚?屋顶是陡还是平?房子各个部位的具体尺寸全都要装进掌墨师的大脑里,想清楚,再一点不漏地标注在丈杆上。”


微信图片_20220407093624.jpg

李奉安演示鼓楼中柱的三个榫头如何设计,才能确保三方不在里面“打架”。


李奉安指着寨门上一个榫头和榫眼相互衔合的点,进一步解释:“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里榫头要厚一点、宽一点,这里的要薄一点、窄一点,两根柱子的柱眼相差3公分左右,才能锁紧。尺寸精确,才能紧密。这些都需要掌墨师提前考虑到,设计好。”一座木构建筑有着成百上千个榫卯结合点,不能乱套,当中的难度可想而知。“为什么不把房子画下来?”我们好奇地问。“拿什么画?以前没那个条件,前辈们只能用‘笨’办法,记下来,装进脑袋里。”李奉安笑着说。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这项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靠着口传身教,传承了千年,延续至今。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微信图片_20220407093625.jpg

李奉安弹墨线。张红/摄(资料图)


“多面手”掌墨师,出师不易常说,侗家人是天生的建筑师。但在李奉安看来,掌墨师这个“多面手”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出师。高中毕业后,李奉安开始跟着“掌墨师”父亲学习祖传的木工技艺。第一年学习操作工具,整天在挖柱眼、推刨子、铣榫头,练基本功。在学习中,他发现自己运用数学公式计算出来的尺寸、榫眼,与有经验的掌墨师并无两样。“比方说,四方倒水的房子四个角要算对角线角度,我就联想到‘勾股玄定理’,一下子就想通了。”回忆起当年“开窍”的瞬间,李奉安仍然很激动。他表示,当年自己运用数学知识来理解复杂的墨理知识,让他比别人更有优势,更快出师。一般学徒至少要四五年出师,独立掌墨,他只花了不到两年时间。独立掌墨,也意味着,所有人都“指”着你干活——掌墨师用丈杆在现场量量比比、点墨画线之后,几个徒弟依着墨线挖眼打孔、凿平铣滑。此时,画墨速度和准确度就很关键。尤其是遇到建造工期紧、工程体量大的活儿,就更考验掌墨师的“功力”了。李奉安说,自己曾同时带了12个徒弟,同时做事。“那画墨必须要快,你不画,他们就只能等。”


微信图片_20220407093626.jpg

李奉安潜心研究,将自己几十年经验编撰成书。


现在,李奉安的重心已从建筑的设计建造转移到传统技艺的传承发展上,他将自己几十年经验编撰成书,志在改变以往口传心授的教学体系。他耗时8年,编写《侗族传统建筑纪实》,从建筑材料、建筑工具等12个方面全方位地介绍了侗族建筑的各种知识。“希望给后人提供一个参考,也算是了却了自己一桩心愿。”细节处,读懂掌墨师的匠心巧思相对于质朴的民居,鼓楼、风雨桥、寨门等公共建筑采用重叠的多层次构筑方法,建造技艺更为复杂,装饰设计更为华丽。


微信图片_20220407093628.jpg

重重叠叠的檐角,被装饰得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鼓楼的设计理念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李奉安介绍,比如外观,鼓楼层数多是单数,代表“阳”,檐角为双数,如四角、六角、八角,代表“阴”,寓意阴阳结合、天地合一。走进鼓楼内部,李奉安提醒我们“别小看每一根柱子”,它们各有讲法。“顶梁中柱,代表一年;四根主柱象征一年有四季;一根主柱对应三根称柱,代表一季有三个月;外围一圈的小柱,就是12个月。”


微信图片_20220407093629.jpg

风雨桥的设计遵循着对称原理。


建筑设计是严谨、对称的,装饰上却是灵活的,李奉安笑称可以“天马行空”,全看掌墨师的搭配。“我一般喜欢一层一个样式。”侗家装饰品常见的有双龙抢宝、五龙抱柱、龙凤飞舞、鸳鸯戏水、雄狮镇威、鲤鱼翘尾、虾公翻斗、蜻蜓倒身、勾藤弯翘等等,把重重叠叠的檐角,装饰得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微信图片_20220407093631.jpg

枋头上雕刻着吉祥的象鼻。


就连横穿直套的枋头上,四周显眼的吊脚柱头上,常常也雕刻有精美的装饰。枋头上常雕刻各种鸟类、鱼类、虾类、猪嘴、象鼻等,吊脚柱头上则常见瓣瓣分明的南瓜形,片片叠合的百合形,系着绣球的灯笼形。不难看出,雕梁画栋,既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和艺术感染力,也寄托了侗族人民的祈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和美学追求。或许,慢下来,触摸建筑的每寸肌理,追寻古老技艺的文化密码,于细微处感知侗家墨师们的木心墨魂,这趟旅程,注定让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