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可以年轻态,可以生活化,可以国际范——非遗在龙山“活”起来火起来
龙山县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拥有土家织锦、咚咚喹、摆手舞等6个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及“中国土家族摆手舞之乡”“中国土家织锦之乡”等40多个国字号品牌。龙山县近日举行舍巴日活动期间,记者走进龙山村寨,沉浸式体验这里精彩的非遗。非遗传承人用行动告诉人们:非遗,可以年轻态,可以生活化,可以国际范。
古老的咚咚喹,遇上“Z世代”青年
记者置身“中国土家第一寨”苗儿滩镇惹巴拉(美丽的地方),映入眼帘的是三河绕三寨,洗车河与靛房河在惹巴拉相遇,汇聚成捞车河,三条河流呈人字形,一座丫字形的风雨桥,串起惹巴拉、捞车、梁家三个自然村寨。
微风从不远处传来悦耳的土家传统曲乐《格兹歇》(玩耍来),“配兰木子伞哈拉(昨晚梦见伞打开),一丝打哈列尺拉(团团圆圆我笑醒来),早鼓德岔岔啊磨呼啦(早上听见喜鹊叫哎),毕兹卡列补撮乃嗯周(土家族的客人都来到)。”
“我晓得今天有很多贵客要来惹巴拉,就早早来到土家民俗体验中心等大家。”咚咚喹湖南省级非遗传承人彭继蓉面带微笑。
“您何时开始学习咚咚喹?”记者问。
“受外祖母和母亲的影响,我7岁开始学习咚咚喹。”彭继蓉深得真传。能吹奏的音乐曲牌有《咚咚喹》《巴列咚》《那帕克》《呆呆哩》等20多个曲牌。
彭继蓉在咚咚喹传统吹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摸索出咚咚喹的双管伴音的吹奏方法。她吹奏咚咚喹,具有发音清脆,打音、颤音兼备的特点。
除了吹奏咚咚喹,她还对制作咚咚喹颇有研究。她制作的2000支咚咚喹,被龙山一家旅游公司购买。
2019年,惹巴拉景区邀请彭继蓉入驻,搭建咚咚喹教学中心。彭继蓉利用手机微信、QQ和抖音等平台,与咚咚喹爱好者交流。每年寒暑假,来惹巴拉开展研学或调研的大中小学生都会积极拜彭继蓉为老师。她手把手向这些“Z世代”传授吹奏咚咚喹。
彭继蓉读大学的女儿受到耳濡目染,每到寒暑假都会跟着妈妈学习咚咚喹。
彭继蓉表示,未来将与更多的年轻人一起,探寻数字化咚咚喹生存发展之道。
惹巴拉聚合非遗资源,土家织锦、咚咚喹等20余个非遗项目和40多名非遗传承人,打造研学旅新业态,既实现非遗活态传承,又带动旅游业发展。2023年,惹巴拉景区接待游客31.7573万人次;营业收入747.749万元。
满足现代审美,土家织锦有了时尚感
漫步土家民居之间的青石板街上,一块“织锦世家”匾额吸引了记者。
随着人们审美的变化,土家织锦与许多传统工艺一样,也面临新的挑战。土家织锦产业发展一度陷入困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代娥,割舍不下土家织锦。为了使土家织锦焕发生机,她担负起土家织锦传承的重任。
“要不要试着改良一下?把材料改成蚕丝和纯棉,图案选用土家织锦的传统经典纹样。”有大学教师向她建言。
刘代娥受到启发,开始对织锦的工艺和材料进行改良,使其更加精细化。织锦市场逐渐有了好转。后来,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刘代娥还把产品的种类拓展到了手包、围巾和披肩等。
刘代娥不断摸索,着力将传统图案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她正在织造的围巾上的几何图案,就是从土家织锦的传统纹样“八勾”中改良而来。刘代娥说,“八勾”纹样分布在整条围巾,形成四方连续。围巾上由咖啡色和亚麻色丝线织就的几何图案,简约大方,颇具时尚感,更有国际范。
随着当地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到苗儿滩镇的游客越来越多,刘代娥的订单量不断增加。“一定要做精品,这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才能兼得。”
“我做的双面织锦,比如披肩、服饰,融入了生活,较以往单面织锦只作为装饰、挂画,更加耐看了,使用范围更广、使用时间更长。”年近古稀的刘代娥称自己一辈子就坚持做土家织锦这一件事。
“年轻人缺少的是了解非遗技艺的渠道,而非兴趣。”刘代娥认为,传统技艺需要融入新的创意和技法,融入现代生活,让织锦能穿戴使用。为传承土家族织锦技艺,刘代娥坚持带徒授艺,目前共授徒500多人。
改变传承模式,让非遗进入大课堂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手段。”龙山县靛房镇九年制学校负责人表示。
靛房镇是土家族文化保存最完整的乡镇之一,有“中国土家族文化的‘原始森林’”的美誉。
4月26日,在龙山县靛房镇九年制学校民族文化大课间活动上,1000多名学生正在表演土家族摆手舞、打溜子、咚咚喹等民族艺术。该校充分利用本地丰富土家文化资源,将土家语纳入教学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大课间活动,要求全校师生“人人会讲土家语,人人会跳摆手舞,人人会唱土家歌,人人会演奏一项土家乐器”,让国家级非遗项目土家摆手舞、咚咚喹、打溜子、土家织锦技艺等走进课堂,保护传承土家文化。
龙山整合本土特色文化资源,推进“非遗”进校园。目前,“三棒鼓”“九子鞭”“摆手舞”“抽陀螺”“竹竿舞”“土家竹马”等20多种民间体育、歌曲、舞蹈、器乐和游戏已进入龙山县各中小学校园,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更使学生在传承民族民间文化中受到艺术的感染和美的熏陶。
酉水号子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土家族文化传播的一张“活名片”。
“哎!嘿!嗬!呦!”在里耶非遗街区酉水船王旧宅,78岁的非遗传承人李明武带着酉水船夫,喊着铿锵有力的“酉水号子”。酉水号子由过去的拉纤纤夫即兴吟唱,变成现在的非遗艺术表演。为让青少年学生爱上酉水号子,龙山把酉水号子纳入校园的艺术节汇演。
非遗在龙山被看见,被了解、被热爱。传承好非遗,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龙山县靛房镇九年制学校等9所学校,入选首批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