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再思考
二十四节气是世界级非遗项目。清明节气,水边赏花,是传承了千百年的传统习俗。李韵摄
历史悠久、传承有序、体量庞大、种类繁复、文化精湛、特色鲜明,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体性价值和特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非遗保护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行、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设立、重大传统节日实行节假日合一制度等,就是我国非遗保护中影响最为深刻的制度设计和调整。2022年12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于弘扬中国茶文化很有意义。”他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非遗保护进入科学保护新时代新阶段。非遗学的学理建设、学科创制、教育体系的全面展开是科学保护的理论基础和根本保障。2020年,在冯骥才先生20余年的创建、努力、探索下,天津大学获批全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学位点代码99F1)。这是我国首个正式获得批准的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及其硕士学位授权点,标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在天津大学获得学制创立,也标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正式进入我国教育体制和学科体系。202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在艺术学科门类下的艺术学理论类中,首次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二级学科的大学本科教学目录。
原来属于传统文学、文艺、文化、民俗、技术、知识的各种文化样式,一旦被非遗界定,进入非遗语境,就成为非遗的保护对象,这是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而它一旦进入非遗学,就是进入了学术、知识、学科的范畴和语境。艺术概论与艺术学概论、史学概论与史学史概论是有区别的。所以,非遗概论与非遗学概论也是互有区别。建构非遗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学术知识工程,不仅要整合众多的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完成自身体系化的建构。
在整合多学科方面,主要有四大任务:一是在哲学上寻找文化多样性中的共性。这是各类相关或毫不相干的非遗集合起来成为同一学科的本体论基础。包括非物质性、文化空间的场有哲学、活态的以人为传承主体的身体哲学等。二是在遗产的属性上寻找非遗学的共性。包括遗产的原理论和价值论、遗产保护与管理、遗产的法律制度体系、遗产保护共同的伦理原则、遗产的分类与体系等。三是在多学科参与中寻找非遗学与其他诸学的共性。如艺术遗产学、艺术人类学、文学人类学、审美人类学、艺术民俗学的交叉组合,目的是打通各相关学科,汇集、整合各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四是非遗史学史论,包括各类别文学、文化、艺术、技艺、民俗等的历史、史论研究,也包括非遗学前史或非遗学原理之源头研究,如博物馆学、遗产学、博物学、进化论、语言学、民俗学、人类学、民族志学,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古典学,日本的传承学,中国的金石学、诗经学、民俗文献学、品鉴学、传习学、文物学、采风制度等。
完成自身体系方面,也有六大任务:一是非遗学理论,包括普通理论、概论、学理、知识体系,及非遗哲学、非遗遗产学、非遗分类学等。二是非遗资料与管理学,包括分类、档案、博物馆、生态博物馆、代表作整理与鉴赏、文化空间保护、非遗保护原理与规律研究。三是非遗传承学,包括传承人口述史、传承人技艺传承研究、非遗传承规律研究,如史诗说唱与记忆规律,民间文学类型、传播、变异规律,传统戏曲的类型化规律等。四是非遗田野调查学,即田野作业、影像人类学、图像与视觉人类学、非遗数字化、文献整理与研究、非遗认定的标准(国际、国内及其分层级)、保护的技术标准与利用的实践等。五是交叉非遗学,包括文学非遗学、艺术非遗学、民俗非遗学、工艺非遗学、传统知识非遗学、技术技艺非遗学、医药非遗学、审美非遗学、比较非遗学、非遗传播学、非遗管理学、非遗法学理论、非遗法律体系、非遗法律制度、非遗国际法。六是应用非遗学,如国际代表作的申报途径与方法、中国非遗的管理体系、各级代表作的保护与推广、非遗与节庆、非遗与旅游、非遗与文创、非遗与文艺、非遗与国家文化公园、非遗与博物馆、非遗与出版、非遗与数字技术、非遗与传统村落等。
创立非遗学,应运而生,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