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名单公布,湖南4个入选
华声在线2月5日讯(记者 刘思佳 通讯员 肖正湖)近日,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公布了66个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湖南浏阳油纸伞、湘西苗绣、栖凤渡鱼粉、梅山棕编4个入选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近年来,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在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带动就业创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非遗工坊已经成为各地开展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据了解,“十四五”以来,三部门共同推动开展了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支持各地依托本地区富有特色、具备一定群众基础和市场前景的非遗资源,累计建设了2500余家非遗工坊,其中1400余家位于脱贫地区。
【新闻多一点】
浏阳油纸伞:小小油纸伞撑开共富新天地
——达兴工艺品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2018年,达兴工艺品厂依托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浏阳油纸伞制作技艺设立非遗工坊,通过革新祖传制作技艺,将“非遗”油纸伞与现代手绘创意、手工艺市场需求相结合,推陈出新创新发展纸伞产品15类。
凭借“互联网+扶贫”模式开设网店,创办体验馆和学生手工实践场所,拓宽销售渠道和产品类型,让传统油纸伞产业“老树”发“新芽”,年销售额接近600万元,产品远销欧美、日韩和东南亚等地,成功带动5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
工坊通过探索“村集体+企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新模式,上门技术指导、上门送原材、上门收货,让村民“在家里就可以把钱赚了”,让一把小小油纸伞,撑起一片共同富裕的新天地。
湘西苗绣:“让妈妈回家”
——湘西七绣坊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2018年,湘西七绣坊非遗工坊依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湘西苗绣设立。工坊通过湘西苗绣技能培训、传统技艺研究、非遗生产性保护、“非遗+农业+旅游”等形式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工作。
工坊实施“让妈妈回家”公益项目,长期对低收入家庭和当地妇女进行公益性湘西苗绣技能培训,并积极创造提供就业平台。截至目前,共支持1926名农村妇女带薪培训,吸纳了367名低收入人群就业,间接带动3000余人从事湘西苗绣相关产业,其中妇女占比75%,让300多个留守孩子的母亲返乡就业。
工坊在探索以非遗传统技艺为抓手发展农村产业集群模式的同时,让湘西苗绣技艺得到了传承与发展,为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
栖凤渡鱼粉:小鱼粉服务乡村振兴大战略
——湖南凤楚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2019年,湖南凤楚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依托湖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栖凤渡鱼粉制作技艺,设立湖南凤楚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非遗工坊,通过规划顶层设计、创新传播方式、注重产业创新等形式全面服务乡村振兴工作。
工坊依托郴州市苏仙区栖凤渡镇瓦灶村栖凤渡鱼粉非遗传承基地,开展面向瓦灶村及周边村民的公益性技能培训,吸纳脱贫人口和低收入家庭参与,让村民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从脱贫走向致富。工坊通过创新非遗传播方式,丰富全社会非遗知识,提高公众对非遗的关注程度,年均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接待研学学生2万多人次,栖凤渡鱼粉文化旅游已成为当地城市周边旅游的新热点。
工坊坚持与时俱进,以产品群体定位、包装装潢设计等,打造丰富的方便装鱼粉产品。截至2021年底,栖凤渡鱼粉相关产值突破5亿元大关,其中方便装栖凤渡鱼粉、配套及衍生产业、实体门店销售等领域产值均过亿元,做到产品产业携手发展。
梅山棕编:绿色棕编融入现代生活
——涟源方才梅山棕编工艺品公司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2018年,涟源方才梅山棕编工艺品公司依托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梅山棕编设立非遗工坊,新建2000多平米的梅山棕编展示馆,旨在凸显技术攻关、研发设计、文化展示、传承教学及销售渠道五大功能。
工坊通过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工艺的紧密结合,依托山棕来源充足、环保低碳的资源优势,自主研发出“山棕制鞋”多项技术成果,为人们提供天然、绿色、环保、健康的生活用品鞋子,成为特色文化名品走入国内外市场。积极探索实践“非遗+扶贫”“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共解决80余户建卡立档易地搬迁贫困户就业脱贫。
截至2021年底,工坊已开展免费技能培训25期,培训各类人员1000余人次,带动600余人就业,就业人员年收入在3万至5万元左右。梅山棕编从传统生产生活用品,到工艺品再到现在环保安全的棕鞋棕垫的发展过程,体现出非遗项目在不同时期的创新创造,是积极融入生活的生动实践。
(以上图片均由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