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新闻动态

让年画为新时代增色

发布时间:Fri Mar 04 11:33:42 GMT+08:00 2022


微信截图_20220304112922.png


▲“新生活·新风尚·新年画”我们的小康生活美术作品展示活动现场


农历新年张贴年画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习俗。吉祥喜庆的年画不仅是美化生活空间、烘托节日气氛的装饰品,更是人们寄托美好心愿的载体。年画造型生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如同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以积极乐观且富有情趣的形式展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感情气质和民族精神。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居住环境的改变,曾经为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传统年画一度备受冲击,一些传承人因节令生产和销路所限等原因而苦于生计,许多年画产地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新的时代特征,提出“守正创新”的明确要求,这也恰为民间美术在当代传承发展指明了方向。


“守正”就是要抱朴守拙,保持民间美术的手工艺特色,强调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历史价值,以“生产性保护”“活态传承”等实践方式让民间美术保有民族文化血脉。“创新”则需要在守正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民间美术的新形式、新应用,并且借助科技、互联网、新媒体平台等手段结合时代特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华丽转身”,以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


守正与创新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守住传统是民间美术传承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如果故步自封,过于强调“原汁原味”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将民间美术带入狭小的发展格局。倘若一味地通过创新的方式博取关注,追求市场效益,也势必会失掉民艺原有的内涵生机和草根气息,而逐渐与现代艺术品趋同。实际上,若想在“守正”与“创新”、“延续文脉”与“激活市场”之间找到平衡点,绝非凭借传承人一方之力能够完成,而是需要融合政府、学界、艺术家、传承人等各方面力量。


以年画为例,近年来,年画创作之所以能够不断调整产出形态,创作出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作品,不仅是通过传承人自身的努力,还依靠大批专家学者、艺术家的参与。传承人以“守正”为首要任务,汲取先辈们的艺术精髓,掌握其世代相传的关键技艺,发扬地域特色,在此基础上,进行因地制宜、因材施艺的创新。专家学者、设计师给予传承人适度的引导,协助其创作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作。在如今的年画中,我们不仅能领略到山乡巨变、人民勤劳致富,还能看到奋力拼搏的冬奥健儿、辛勤的保安和快递员的身影。然而无论如何转变,年画中所饱含的真挚情感和蓬勃生命力始终不变。与此同时,通过整合资源,融合理念,艺术名家携手年画产地,设计团队联合融媒体平台,加之VR技术、360度全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古老的年画艺术拥有了科技的表达方式和年轻化的艺术语言,成功吸引了大批青年人的关注。


而藏在博物馆、美术馆里的经典作品则构成了一个个精彩展览,为人们讲述着中国年画的故事。各种年画体验活动进入社区、景区、商场、校园,更使得大众对于年画知识的普及和创意产品的消费大大提升。年画正以多元的方式重新融入人们的生活,“艺”味深长。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我们应秉持新发展理念,以审慎、务实的态度对待民艺的传承与创新。各级政府应加强对民间美术的重视,以人为本,设立传承人保护和监管制度,有针对性地给予人力、财力和政策上的支持,激发传承人的创作热情。学界和文化产业界等社会力量应对民间美术有充分的尊重和清醒的认识,通过自身力量为民间美术的传承发展提供帮助,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融合,增进了解,相互依托,形成合力,才能更好激发民间美术的内在活力,让古老年画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间绽放异彩。


(作者系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

微信图片_20220304112909.jpg


2022年2月13日《中国文化报》

第1版刊发特别报道

《让年画为新时代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