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新闻动态

复古之心 法古之志——岳州窑烧制技艺传承人陈灿宇的坚守

发布时间:Thu Nov 04 11:39:09 GMT+08:00 2021

微信图片_20211104113539.jpg

陈灿宇在工作室拉坯。郭雨滴 摄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磊 徐亚平 通讯员 梁军


【文化解说】


湘阴岳州窑


湘阴岳州窑始于东汉,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青瓷窑,经西晋、南朝、隋,盛于唐代。所产器物胎质细腻,器形厚重,敲击有金属般声音,瓷化极高,青瓷开片,造型古朴美观、光洁,釉下荧光闪烁,玻璃质感强。唐代茶圣陆羽称“岳州瓷青、青则益茶”。湘阴岳州窑是唐代六大名窑之一,其独特的烧制技艺代代传承,2016年入选第四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1983年至1988年间,湘阴县共发现古窑址25处,主要分布在洋沙湖、青竹寺、铁角嘴及县城区域。


【守望故事】


10月24日,湘阴县鹤龙湖镇岳州窑烧制技艺传习所,岳州窑烧制技艺传承人陈灿宇聚精会神于眼前的泥坯,一搓一捏之间,毫不起眼的泥巴仿佛被注入了灵魂,短短10分钟,便成型为直筒状。


“这是我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班要交的作业,目前刚开始拉坯,成品是一个花器。”直到完成手上的活计,陈灿宇才抬头与记者交谈。


环顾四周,入目皆是形状各异、精美古朴的瓶、碗、壶等工艺品。陈灿宇端坐其中,享受着这个由他一手打造的瓷器世界。


情之所起,一往而深


陈灿宇出生于湘阴县岭北镇岳州窑村普通农家。“以前岳州窑村还叫‘窑头山’。我们那一代人,从小听着岳州窑的故事长大。”陈灿宇说,“课后会到池塘边挖‘白泥巴’,捏一些小动物之类的。”


窑头山位于湘江河畔,少年时,陈灿宇跟小伙伴打着赤脚,在河边戏耍。河滩上到处可见破旧碎裂的瓷片,图案精美,他们随手捡起,在湘江水面“打水漂”。那时陈灿宇不知,这些巧夺天工的瓷器碎片,竟是跨越千年而来。


年长一点后,在外烧窑的伯父偶尔回家,陈灿宇便缠着他讲制窑的趣事。一颗小小的种子就这样种下了。


1997年,陈灿宇从部队转业至湘阴县文化馆,拜当地书画家巢善宝为师,兼修诗书画及雕塑技法。这是他第一次正儿八经地接触泥塑。渐渐地,他开始更加深入地了解岳州窑的相关知识。


“岳州窑曾是官府烧造用瓷,是唐代六大名窑之一。后来战祸连绵,洪水泛滥,岳州窑累遭摧残,生产停顿,大部分工艺失传。到我接触时,只有村里老一辈的会烧制些民用器具了。”陈灿宇不愿一代名窑就此没落,他下定决心,要把现有的岳州窑烧制技艺传承下去,还要找回丢失的技艺。


2006年,陈灿宇拜长沙窑铜官陶瓷技艺传承人刘坤庭为师,学习釉水配制技术,开始探索岳州窑“釉色青、薄,呈细碎冰裂纹”秘诀。


他像一块海绵一样,不断汲取着岳州窑烧制技艺的奇妙,深深被这个泥与火的世界所吸引。


“做窑活又累又不赚钱,没什么搞头”“玩泥巴没什么出息的,趁早改行吧”……身边的声音大多是劝阻他的,但陈灿宇仿佛着了魔一般,他想:“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我一定要让岳州窑走向世界。”


道阻且长,上下求索


2007年,陈灿宇将家中经营的培训学校全权交给妻子打理,一头扎进岳州窑博物馆,发起“岳州窑烧制技艺”申遗项目,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所”,推广岳州窑瓷器。


利用近几年学到的技艺,陈灿宇生产了几批简单的岳州窑瓷器,可没有人买账。连他的姑姑也说:“灿宇,你这些东西一个成本就要十几元,我花20元可以到外面买3个更精致的杯子,还是带把的。”


产品没人买,近50万元投入血本无归。一直以为他投入不多的妻子也慌了神:“我们家五六年赚的钱都打水漂了。”陈灿宇看着眼前没人要的物件,有些动摇了:“难道岳州窑瓷器真的不再受欢迎了吗?”


垂头丧气的陈灿宇来到湘江边,沿河散心。突然脚下踩到硬物,他捡起一看,是破碎的瓷片。“是岳州窑瓷器!”陈灿宇惊喜,用江水将瓷片洗干净。“釉色青黄,图案精巧,它一直这么美。不是岳州窑不够好,是我的手艺不够好。”他说。


“那一阵子,我天天都去河边捡瓷片,清洗、观察、研究,仿佛在和古代烧窑工人交流对话。”陈灿宇告诉记者,“当时越捡越兴奋,越有干劲。”


为了从古法中找到创新灵感,陈灿宇花光积蓄,收集了大量从东汉到宋代的古窑残片,研究古人作品的釉色、纹饰和胎土,并与自己的创意结合,研发试验。


岳州窑有一种拉大坯的技艺,陈灿宇尝试多次无法成功。2017年,他从朋友口中得知景德镇著名拉坯大师占绍林会这种技艺,便前往江西,向比他年龄小的占绍林拜师求艺,苦练半年,终于攻破一次性拉大坯的难题。


一批器型普通的岳州窑产品,要通过取土、和泥、拉坯、晒坯、修坯、印花、上釉、烧制等几十道工序,花费近20天,才能制作成功。如果要创新性烧制一个精心设计、造型独特的作品,则需月余时间。


“有一次因为对泥巴质地不了解,整整一窑器具都毁了,窑也被烧坏了,损失七八千元。”10余年来,陈灿宇就这样摸索着前进,常有不如意,却从没想过放弃。


陈灿宇的徒弟杨宗萱说:“师父执着于对岳州窑文化的传承、对岳州窑技艺的钻研,十几年如一日。”


心如磐石,薪火相传


2017年,陈灿宇去浙江学习时,听说了“杜兹肺鱼”的传说,突生灵感。“在撒哈拉沙漠附近,白天平均气温高达42摄氏度,一年中只有秋季有短暂的雨水。然而,杜兹肺鱼却能在长时间缺水、缺食物的恶劣环境中,不懈地自我解救,最终等来雨季,赢得新生。”陈灿宇以此为原型,将岳州窑烧制技艺与当时学习的技术相结合,创作了“杜兹肺鱼”。


陈灿宇感慨:“岳州窑不正像‘杜兹肺鱼’吗?一直被忽视,却永远有生命力。我相信,它终会迎来一场大雨,获得新生。”


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近年来,陈灿宇多次应邀参加传统工艺振兴成果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活动,2020年被评为湖南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由他制作的梅瓶、仿古器等10余件瓷器被浙江、景德镇等地的艺术学院收藏。他独创的“一带一路”“杜兹肺鱼”等作品,在全省非遗传统工艺博览会上屡获好评。


湘阴县文化馆为陈灿宇专门开辟了一处工作室;三峰窑传承人吴军平、湘阴县摄影家蒋娜等人加入守护岳州窑的队伍;湖南中麻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蒋宏亮,邀请陈灿宇共同开发岳州窑烧制研学项目……站在陈灿宇身边的人越来越多。


受父亲感染,陈灿宇的女儿陈佐选择学习美术,偶尔跟父亲学习烧制一些小瓷器送给同学,传播岳州窑文化。“要让岳州窑文化发扬光大,不是我一人之力可以做到的,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陈灿宇轻抚面前的瓷器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希望,我就是那颗火星。”


记者离开时,陈灿宇又转动面前的拉坯机,开始新一轮创作。10多年来,他坚守在这一方小小天地里。在他静默而坚定的坚守中,岳州窑历久弥新、薪火相传。


■专家寄语

守正创新,探索前行


湖南师范大学副教授 陈剑


岳州窑是湖南现存活态窑口中创烧年代最早的窑系。岳州窑烧制技艺,是依托汉唐时期的湘阴窑演变沿袭的传统陶瓷烧制技艺,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传统岳州窑产品以青瓷著称,并通过湘江-洞庭湖-长江水系,畅销全国,不仅在历代出土文物中精品迭出,在唐代便已被“茶圣”陆羽载入《茶经》,久负盛名。


在常年不断的窑火中,岳州窑生产的各种碗、碟、钵、壶、罐、坛、缸等器物,广泛运用于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是洞庭湖区域民间文化重要承载体。进入21世纪以来,以陈灿宇为代表的新一代岳州窑烧制技艺传承人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推出既具有传统文化特色,又更加符合现代生活的陶瓷产品,正在传统陶瓷文化生态建设与产品设计开发的大道上探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