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新闻动态

溪石奇珍匠心砚——曹冠明与双峰溪砚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Thu Nov 04 10:34:44 GMT+08:00 2021

微信图片_20211104102906.jpg

曹冠明在雕刻溪砚。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曾玉玺 摄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曾玉玺 通讯员 赵冠豪 冯兵田


【文化解说】

双峰溪砚


双峰县杏子铺镇,旧名溪口镇,盛产一种远古化石及特种石,因地得名,史称溪石,是制作砚台的上等原料。溪石质地细腻温润,纹理千姿百态,雕琢成砚,着水研墨,经久不干。曾国藩幼时得溪砚一方,读书做文常用此砚,后外出做官,溪砚亦不离身。出任直隶总督时,将溪砚敬献同治帝,深得皇上喜爱,溪砚从此名声大噪。2009年,溪砚制作工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守望故事】

一方溪砚,内蕴天地。


溪砚珍贵,贵在技艺,珍在溪石。产溪石上佳处,为涟水河畔雪花滩,以急水拍岸,水石相接,宛似“卷起千堆雪”而得名。上世纪50年代末,因修建溪口水库,雪花滩沉于水底,唯有枯水期,才“水落石出”。


10月20日,双峰县杏子铺镇国藩溪砚制作工艺传承保护中心,溪砚制作工艺传承人曹冠明手持电磨机,全神贯注,手势起伏间,“刀”随意走,游刃有余。


不多时,石体上出现一排乔木,一枝一叶栩栩如生,细观之,叶脉亦清晰分明。“雕刻溪砚,如练‘苦禅’功,须心中有观想,手上有功夫,还要坐得住,方能成就一方好砚。”曹冠明说。


溪砚几沉浮,复兴在当代


溪砚源于何时何人,已不可考。


在曹冠明的讲述中,清代湘学复兴导师邓显鹤与书法大家何绍基,便是溪砚的“伯乐”。


道光年间,湘乡知县胡竹安仰慕邓显鹤之名,遂携溪砚二方,登门拜访。邓显鹤一见溪砚倾心,不仅欣然接受,且“得二方犹未足”。胡县令只好再寻一方赠之,并留言“我无奢望,酬以诗篇”,邓以诗二首回赠。


邓显鹤得宝后,急邀好友何绍基同赏,两人皆爱不释手。邓氏在《南村草堂诗钞》中写道:“以湘乡雪花滩石为砚,佳者过端溪,五盖不足言也。”何氏亦言:“湘石佳者可奴隶五盖,端溪上品无以过。”


及至近代,抗日名将宋希濂之父宋樾生,开办溪砚公司,最多时有砚工200余人。昔日溪口镇,一条长街,有近100家经营砚台的商铺,可谓盛极一时。


“砚台先天带有文化属性。从‘砚’与‘诗’的文人佳话中,可见一斑。”曹冠明说,“今天,制砚者和买砚者都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在他看来,这是好事,也令人担忧——好在能传播文化,忧在受众群体狭窄。


1959年,溪口水库建成,淹没了溪口古镇。加上人们书写习惯改变,砚台不再是必需品,古镇消失了,溪砚也随之没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双峰塑料厂和本地学者曾彩初曾尝试复兴溪砚,均未能如愿。


直到本世纪初,农民企业家曹长桂牵头创立“国藩溪砚”,曹冠明等一批砚雕高人加入,溪砚才迎来复兴契机。曹长桂主攻经营,曹冠明醉心技艺,“国藩溪砚”成为湘中一张文化名片。


山水孕溪石,匠心成好砚


制作溪砚,分为采石、选料、维料、构图、雕刻、打磨等工艺环节。但真正学习溪砚制作工艺,第一关是选石。


常言道,溪石有雪花滩的“双峰绿”、虎形山的褐色石。曹冠明却说:“这是外行人讲话。事实上,溪石有碧绿、绛红、褐黄、淡青诸色,只能说以上两者为上佳。并且要选对石头,除了观色,还要选形。”


溪石天生,形色万千,其石皮、杂色也常常构成天然图案。雕刻溪砚讲究随物赋形,技艺高超的工匠可充分发挥想象力,根据石头本身的特点进行雕刻。


走进国藩溪砚展厅,成百上千方溪砚、雕塑分类陈列,蔚为大观。万“花”丛中,一方名为《丰收》的砚台,显得格外清新脱俗。其外形像一颗不匀称的葫芦,整体褐色为主、金黄为辅,其中金黄构成的图案好似丝瓜、黄瓜、菜叶。“图案是天生的,我仅是做了简单修整。”曹冠明介绍,“我们称这种工艺为‘随形’,旨在最大限度保持石头天然的韵味。”


古典水墨画有写意、工笔之分,溪砚制作工艺亦如此——“随形”如写意,精雕则似工笔。


曹冠明善雕人物,他的另一件雕塑作品《十八罗汉》,便是精雕的妙品。其上,手工雕成的十八尊罗汉,面部表情各异,身形动作不同,却线条流畅飘逸,浑然天成。“制作这样一件作品,须先在脑海中形成图画,然后细细雕琢,不断打磨。往往耗时长,短则月余,长则一年。”曹冠明介绍。


一钩一划、一雕一琢,说起来容易,背后付出的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问及工龄,曹冠明笑着举起3根手指:“我已从事溪砚制作30余年,但仍觉得自己的技术还有进步空间。等我退休了,还要雕刻溪砚,争取做几件传世的作品。”


初心似磐石,溪砚代代传


“连朝乞湘灵,赚此双峰绿。”在邓显鹤赠邓县令的诗中,将“双峰绿”视作湖湘大地的精灵。


雕琢溪砚30余年的曹冠明也是如此。“读小学时,学校附近有一家做砚台的夫妇。从他们那里,我接触到溪砚工艺,也深深地喜爱上溪石。”在他眼中,溪石像精灵,更像“君子”——温润、隽秀。


及至曹冠明成年,依然对溪砚念念不忘。他在辗转多份职业后,于上世纪90年代初,选择回乡复兴溪砚制作工艺。彼时,溪砚早已没落,失去了正统传人。曹冠明便根据儿时的记忆,独自试验摸索,并遍访当时还健在的老师傅、见证人,从故纸堆中找寻关于溪砚的蛛丝马迹,尽最大努力还原溪砚制作工艺的原貌。


这些年,曹冠明作为溪砚制作工艺传人,经常带着自己的作品往返全国各地展览推介。在曹长桂、曹冠明等人推动下,溪砚也实现了从卖石头到传播文化的蜕变,雕刻有湖湘文化“密码”的砚台远销海外。


“事物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前些年,还有10多家制售溪砚的工厂,现在只剩国藩溪砚一家了。”曹冠明说,“但双峰人视溪砚为精神寄托,不论多难,也要把溪砚传承下去,这是我辈的责任。”


多年来,曹冠明坚持“守旧制,遵流程”,以手工制作溪砚,渴望守住溪砚的“魂”。但过高的技术门槛,让常人学习制作溪砚往往花上两三年时间才能入门。


曹冠明深知,要守住溪砚传承,最重要的是接班人。“从业至今,我前后带了7个徒弟,他们有的中途放弃,有的已自立门户。”曹冠明说,“我快60岁了,希望能找个传承衣钵的徒弟。”


【专家寄语】

“匠心”守护溪砚

双峰县文旅广体局总工程师 王彩虹


溪砚是湖湘文化与匠人精神的完美融合。从湘学导师邓显鹤到书法大家何绍基,再到晚清名臣曾国藩,无不对溪砚青睐有加。他们也不吝赞美,让溪砚墨色生香的传说,与那一方方文化精灵,传承至今。


溪砚制作工艺,讲究的是“因石构图,因材施艺”。坚守文化传承的溪砚匠人,把对手艺的理解与溪石完美融合,通过手中的刻刀,将大千世界雕琢在被溪口山水浸润万年的石纹中。


每一笔金钩铁划,既是艺术创作,也在雕刻时光,唯有静得下心思,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传承。我敬佩像曹冠明这般几十年如一日的传承人,他们是溪砚最好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