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兰卡普”,织造时代芳华——土家织锦技艺传承人叶水云的故事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也是乡村振兴的文化之魂。湖湘大地,乡土文化博大而灿烂,这是构成湖湘文化底蕴的最有生命活力的元素和根基。当前许多乡土文化种类已濒危甚至在快速消亡,抢救与保护刻不容缓。值得庆幸的是,不少乡土文化的守望者,甘于寂寞,甘守清贫,默默地在传承多彩多姿的乡土文化,努力让世代传承的古老奇特的民间文化走出“深闺”。
为了致敬这些执着的乡土文化传承人,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今天起推出《守望乡土文化》系列报道。记者深入民间,走向田野,挖掘三湘四水家园背后那些被视为珍宝的璀璨乡土文明,以及它们的坚守者、传承者、推介者的感人故事,以推动优秀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激励和道德滋养。敬请关注。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李寒露 通讯员 覃朗宇
【文化解说】
土家织锦
在土家语中被称作“西兰卡普”的土家织锦,是一种起源于春秋战国、流传于武陵山区土家族妇女之间的民间手工技艺。它们是婴儿的摇篮被、新嫁娘的床单、摆手舞的披甲、祭祀堂前的壁挂,如今更是走进千家万户的装饰品。土家织锦多以丝、棉、麻线为原料,一般以红、蓝、青三种颜色的线,采取通经断纬反面挑织的方法手工挑织而成。土家织锦图案取材广泛,构图大方,织工精巧,花样丰富,色彩鲜明,同广西壮锦、云南傣锦、海南黎锦一起被称为“中国四大少数民族织锦”。
【守望故事】
10月6日,湘西州吉首乾州古城。万溶江边,一场土家摆手舞拉开帷幕。咚咚鼓声中,五彩的土家织锦被男女老幼披在身上、戴在头上,肆意张扬着它的热烈与美丽。
此刻,就在几公里外的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一间工作室里,一名青衣女子,坐在织锦机前,双手灵动如梭,自然山川、花鸟鱼虫,都被轻柔地织进一片烂漫中。她身后悬挂的一幅织锦上,采桑、宴乐、弋射、水陆交战场景,栩栩如生,宛如穿越到了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光。
这名女子叫叶水云,被称为土家织锦“学院派”代表人物。10月7日,记者走进她的工作室,聆听她的故事,感受土家织锦这门指尖技艺的艺术魅力。
土家织锦的“痴迷者”
1967年出生的叶水云,是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民族艺术系教师,拥有高级工艺美术师、全国技术能手、省芙蓉教学名师等诸多响当当的“名头”。
眼前这名“弱女子”,其实在中国工艺美术界早已“出圈”:17岁成为龙山织锦厂技术骨干,20岁担任吉首市织锦厂副厂长,39岁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40岁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我从小就跟着姑婆学习土家织锦,她很耐心地教导我如何做到精益求精。”叶水云的姑婆叶玉翠,是老一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在叶玉翠的教导下,聪慧的叶水云对土家织锦技艺很快就上手了。
“我在龙山织锦厂参与了大型现代织锦的制作,并参与挖掘整理传统织锦的经典纹样,后来到吉首市织锦厂负责技术工作。”叶水云感慨:“接触越久,了解越深,越感觉到土家织锦这门技艺的价值和魅力,内心便迫不及待地想保护它、传承它。当时,我就觉得自己肯定要和土家织锦打一辈子交道了。”
1988年,叶水云考入凤凰县职业中专学习工艺美术。“之前,我的作品像复制品,没有灵魂;学习美术之后,我的创作空间瞬间打开,无论是纹样设计,还是色彩搭配,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和风格。”叶水云表示,土家织锦技艺的高低,不仅在织法,更在丝线色彩的搭配和变化上。
为了让土家织锦变得更丰富,叶水云还跟随其他大师学习蜡染、蓝印花布、扎染,全身心地沉浸在绚烂的色彩中。
土家织锦的“守护者”
土家织锦每一件巧夺天工的作品背后,都是工匠精神和民族艺术的完美结晶。
“土家织锦从反面挑花,看不到正面图案,因此必须对纹样及色彩有娴熟的记忆和表现能力。”叶水云坐在其中一台织锦机前,一边动手织锦一边向记者介绍。
“织锦时思想要很集中,说不得多话。”叶水云笑着说。
“每一幅土家织锦都是独一无二的!土家织锦的纹样与土家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表现的是土家先民对大自然的再认识,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更承载着织锦人弥足珍贵的技艺特征。”
凤凰职中毕业后,叶水云留校执教,期间创办了民族艺术研究所,开设“水云织锦坊”。得益于凤凰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迅速崛起的旅游经济,叶水云、土家织锦一时名声大噪。
“为丰富作品内涵,我经常下乡收集织锦残片,结合自己对美学的理解,重新配色创作。我还学习黄永玉大师的彩墨荷花技法,反复试验彩绘蜡染十余年。”2015年进入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工作后,叶水云仍利用为企业开展员工培训的机会,与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交流织锦技艺以提升自己。
“用料考究,配色雅丽辉煌、沉着高雅,做工精致细腻”,这是业内人士对叶水云土家织锦的评价。她独创的“色彩推移法”和“半格工艺法”,打破了土家织锦传统织造工艺中“化圆为方”局限,开辟了土家织锦色彩的“渐变”工艺。
叶水云创作的土家织锦《宴乐狩猎水陆攻战图》原作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鸡盒子花》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2018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授予她“全国非遗先进个人”称号。
土家织锦的“传承者”
在近40年的土家织锦技艺从业、教学、研究、传承中,叶水云长期致力于把传统工艺运用到现代生活中,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
每周,在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一间教室里,叶水云都要打开课件,给30名学生上素描课。在自身科研任务重、非遗传承事务较多的情况下,叶水云主动承担起学院民族艺术系低年级工艺美术班素描、设计构成、工笔花鸟三门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并教授土家织锦、蜡染等专业课。
叶水云经常鼓励学生参加省、州组织的工美大赛、文创大赛。学生的不少作品,被当作毕业礼物,留在了叶水云工作室的展架上,供学弟学妹们参观学习。更多的作品,则成为毕业生自主创业或“家门口”就业的“敲门砖”。
“我从叶老师身上感受到了师者的伟大情操,不仅学到了宝贵的技能,还汲取到了成长的力量。”22岁的苗族女孩向树芬对记者说。
因家庭变故,向树芬自幼和爷爷、奶奶、妹妹相依为命。几年前,通过社会帮扶和自身努力,她考入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读大专,跟随叶水云学习土家织锦。今年她通过专升本考试,进入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就读。暑期期间,她耗时2个月,成功完成一幅四十八勾土家织锦作品。
在叶水云看来,学校是土家织锦最好的传承和创新场所。“我希望帮助更多的学生掌握这门传统技艺,把这门技艺发扬光大,让土家织锦走得更远。”
叶水云告诉记者,一本由她所著的《我与土家织锦》专著,即将出版。该书记录了她对土家织锦历史发展、织造特点、工艺特点、色彩构成、纹样寓意的概括与思考,也包含其土家织锦代表作赏析等内容。
【专家寄语】
“活态传承”唤醒和激活了土家文化
湘西州文联副主席、非遗专家委员会主任 黄青松
湘西土家织锦是土家族人聪慧的象征,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几千年的发展史中,土家织锦饱含着土家族的文化意识、哲学思想、美学观念、社会环境和认识领域,并深深地根植于民间的土壤之中,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土家织锦之所以受人关注并传承至今,除了其自身蕴含的文化基因,还有一大批支持着她发展与继承的技艺大师,叶水云就是其中的一名代表性传承人。
叶水云40年如一日,默默地耕耘在传承和弘扬土家织锦技艺的道路上。她唤醒和激活了古老奇特的民间文化,让土家织锦走出“深闺”,是非遗“活态传承”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