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新闻动态

学术丨2020年度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Thu Sep 09 11:44:07 CST 2021

2020年度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报告


微信图片_20210909113751.jpg


【摘要】纵观2020年度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整体呈现出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相关保护工作有序拓展、传统音乐类项目展演丰富多彩、传统音乐遗产保护研究不断深化等特点。本报告拟从上述方面梳理、研讨,希望对今后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弘扬提供镜鉴。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音乐;研究报告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


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旅产业发〔2020〕78号)》的出台,进一步落实、推进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的决策和部署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发展要求。文件中特别指出:“扩大优质数字文化产品供给,促进消费升级,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①


当前,在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大发展趋势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与数字化技术有效结合,为保护、传播、开发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作为活态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能更加立体直观地通过数字信息技术的录入、转换、复原,还原文化遗产的数据形态。例如,通过文字识别、录制影音、三维建模等技术,可有效地对文化遗产进行还原、保存和传承;通过网站检索平台的展示、传播与共享等形式进行宣传,可以更好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推广。有效利用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保护传承,对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的开展,许多音乐资源更好地得以保存、传播。例如,古琴艺术数字化保护工作在古琴声音的收录,古琴谱的输入、识读等方面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为方便人们识谱、打谱和琴曲创作提供了很大便利。古琴艺术数字化保护的开展主要围绕减字谱的运用与开发,上海音乐出版社研发的“古琴减字谱数字富媒体数字化应用平台”项目正在进行中,旨在实现减字谱的数字化进程。


再如,由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组织研发的“乡音——中华传统声乐艺术资源库与多屏点唱系统平台”,以传唱家乡的歌为核心,以IPTV、KTV、移动端为传播渠道,利用互联网数字平台运营、推广民族音乐,从而拓宽传统民歌在民间大众中的影响力。与此同时,传统音乐数字化工作相继在云南、四川、江西、福建、广东等省区开展,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歌数字化保护工作尤为迅速有效,如四川藏族民歌、广西壮族山歌、云南彝族民歌等遗产相关保护单位,都在积极展开研讨与计划实施。科学技术推动和促进了时代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音乐资源的保护、存续和利用。


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应用时间较短,能够让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在当下、留给未来,需要更多的艺术科技类跨界人才——既对传统音乐文化研究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知,又能熟练掌握数字化应用技术,如此才能够在传统音乐数字化保护、传承进程中更为有效地进行采集、收录、解读,还原传统音乐艺术的活态性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保护’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立、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②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价值和具体措施主要体现在其“生命力”的延续与传承,这是非遗保护的价值所在。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无疑是确保非遗生命力的一种有效实践。


除了国家出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保护政策,广东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福建省、江苏省也专门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等颁布了相关政策文件。6月4日,为加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彰显岭南文化特色,广东省政府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颁布了《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广东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管理办法(粤文旅规〔2020〕1号)》,对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申报与设立、建设与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次创新性构想。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建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对具有鲜明特色和重要价值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使得非遗保护工作从单一形式的保护上升到立体动态性的保护。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意义就在于保存孕育传承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区域文化生态的平衡和发展,提高生态区域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目前,广东省有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9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涉及客家文化、广府文化、潮汕文化、雷州文化、瑶族文化等。


为了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宁夏回族自治区、福建省、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根据各自的管理工作情况,分别颁布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暂行办法(2020)》《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办法(2020)》《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2020年)》。各省均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与管理工作制定了详细规范条款,尤其是传承人的认定资格方面,采用了更为细致严谨的规定,例如,若有不符合条件的情况,可取消或重新认定其资格。


各省有关条款的制定,顺应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保护规划未能有效实施的,应当及时纠正、处理。”③第三十一条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无正当理由不履行前款规定义务的,文化主管部门可以取消其代表性传承人资格,重新认定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丧失传承能力的,文化主管部门可以重新认定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④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代表性传承人的资格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其传承保护能力与贡献来决定。在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和管理方面,要避免“重申报,轻保护”的错误理念。


事实上,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国家有关部门一向重视。2012年时,文化部即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普查工作,并对遇到的具体问题予以积极解决和调整。例如,对105个存在问题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进行调整、撤销,共有97个保护单位被要求进行调整,两个保护单位要求限期整改,撤销了6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资格。其中,传统音乐类有12个保护单位因其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涉及文化体制改革等被要求做出调整。这些举措是保护工作中的重大调整与转折,更有效地推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二、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序开展


2020年,全国的非遗工作启动于阻击疫情的特殊时期,以各地的工作开展情况来看,传统音乐类非遗保护工作稳中有进,有序进行。尽管疫情对社会各方面的运行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但各地非遗主管部门和各保护单位能够迅速研究,有效应对,攻坚克难,以高度自觉的保护、传承、发展意识,行之有效的工作推进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研讨、评审、宣传、培训等工作。从开拓格局的角度讲,2020年也是非遗工作进程中值得铭记的历史时刻。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以及网络交流的大范围普及,全国各地的传统音乐类非遗项目在保护、传承和发展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突破。


(一)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会议助力传统音乐保护


为了更好把握“黄河文化”和“大运河文化”两大国家文化战略理念在河南叠加覆盖的机遇,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2020年1月召开会议,研讨全省各项非遗工作与两大国家文化战略相结合等议题。河南省是传统音乐项目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省份,能够对接好国家关于“黄河文化”和“大运河文化”的重要战略部署,将对传统音乐在持续传承、高效保护、广泛传播和深度挖掘方面产生积极作用。


3月17日至20日,贵州省“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通查验收会”在贵阳召开。评审专家对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验收办法》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操作指南》对10位传承人的记录成果进行评审,推荐安顺地戏代表性传承人詹学彦、侗族大歌代表性传承人吴品仙和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莫厌学3位传承人的记录成果为优秀项目;布依族八音坐唱代表性传承人梁秀江等其他项目的传承人记录成果为修改后推荐优秀项目;布依盘歌代表性传承人吴延贵记录成果为修改后合格项目。


4月16日,湖南省文旅厅组织省内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美术等方面的专家,对湖南省国家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口述文稿的第二卷和第三卷进行了初审和终审。两卷文稿内容涵盖2016年度对何其坚、李少先、刘爱云、曾金贵等14名传承人,以及2017年度对彭善荛、刘永章、雷子文、石顺民等10名传承人所开展的抢救性记录工作。该文稿也将作为湖南省非遗保护系列丛书《湖南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内容出版发行。


同时在4月,湖南省2019年度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成果自评估工作会议在长沙召开。会议上对“土家族民歌”的向汉光、“张家界阳戏”的朱丽珍、“苗医药(钻节风疗法)”的田兴秀、“湘剧”的左大玢、“木偶戏(湖南省杖头木偶戏)”的谭奇书共5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记录工作进行了总结。省非遗中心邀请相关门类专家分别对项目综述片、文献片(口述片、项目实践片、传承教学片)进行审查,并从技术标准、学术正确性及艺术水准等方面提出进一步整改和逐渐完善要求。


6月11日,作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海市活动的组成部分,“第八届国际(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顺利举行,该论坛也是“第十届国际传统艺术邀请展”的配套主题活动。与会者探讨了在不同体制和政策下各国非遗保护行业的社会分工问题,对包括传统音乐在内的各项非遗领域取得的保护和发展经验进行了互鉴与共享。


12月9日,福建省相关部门召开了2020—2021年度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拍摄方案论证会。会议邀请了省内非遗保护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学者以及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的相关专家。会议提出:要以传承人为出发点,既要广泛考量传承人身边的人和事,也要注重传承人本身的特质,要使项目成果更加立体和丰富;同时要提升学术专家在相关工作中的重要性,注重专家对相关问题的判断与建议。


(二)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评审


1月14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本次公布的项目共计22项,扩展项目共计17项。其中,传统音乐入选两项,分别是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的“罗田民歌”(项目编号II-61),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的“宣恩花锣鼓”(项目编号II-62)。


3月,海南省公布了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计38人,涉及32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8人为新增传承人。在此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所从事的非遗门类工作中,传统音乐项目有“黎族竹木器乐”和“崖州民歌”两项。


3月18日,为对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工作产生激励效用,推动省内非遗保护工作的有力开展,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2020年度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考核优秀等次名单。其中,获评优秀等次的传统音乐类项目传承人有叶金花(九江山歌)和郭德京(兴国山歌)。


4月10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名单。其中,涉及的传统音乐项目及传承人有:张献云(梅州客家山歌)、杜带娣(凤岗客家山歌)、蔡柳森(三灶民歌)、杨爱(阳江咸水歌)、梁联英(壮歌)、盘枫(排瑶民歌)、潘千芊(广东音乐)、王培瑜(潮州音乐)、释传然(潮州禅和板)。


4月,上海市公布了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保护单位及信息。相关部门经组织申报、审议、公示等程序,认定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371个。其中,传统音乐项目包括江南丝竹、上海港码头号子、上海道教音乐、民间二胡、琵琶艺术、古琴艺术、浙派古筝、崇明吹打乐、海派锣鼓、浦东山歌等15项,保护单位涵盖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音乐学院等31家。


7月,澳门特别行政区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确定需要保护的非遗项目,特区政府文化局公布新增55个项目列入非遗保护清单。清单新增内容包括由文化局在近几年内通过实地考察、口述访谈和专家评估方式系统发掘甄选的项目,也包括由澳门特区社群或个人发起申报的项目。本次新增项目连同2017年首批项目,累计共有70项列入澳门特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


12月,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布了第六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147名。其中,所涉及的传统音乐项目包括江南丝竹(崇明区)、孙文明民间二胡曲及演奏技艺(奉贤区)、上海工人大锣鼓(杨浦区)。


(三)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训工作


8月18日至21日,由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的“云南省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计划”培训活动在昆明举办。来自怒江州非遗中心、西双版纳州文化馆(非遗中心)、丽江市非遗中心及相关县文化馆(非遗中心)的非遗保护工作者,以及承担普米族、怒族、基诺族、独龙族4个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计划执行团队的项目负责人、学术专员、导演及其相关人员共计60余人参加了本次培训。


8月31日,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全区非遗保护与管理人员培训班在呼和浩特举行。


9月14日至18日,内蒙古自治区举办了“第三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负责人培训班”,来自12个盟市的60位相关负责人参加了培训。


10月19日至22日,由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安徽省非遗保护中心、亳州市文化旅游体育局承办,亳州市文化馆(亳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协办的“2020年安徽省非遗保护工作培训班”在亳州举办。


10月26日,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共同举办的“2020年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员培训班”和“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班”开班启动。10月27日,由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承办的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员培训班在延吉市开班。11月11日至13日,由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宜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和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承办的“2020年江西省非遗档案管理和应用培训班暨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和建设工作座谈会”在宜春举办。这些保护工作培训紧扣非遗保护现状和其中存在的问题,对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有重要影响。


三、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演活动丰富多彩


2020年全国各地传统音乐类非遗展演活动丰富多彩。这些活动以线上传播为主,线上与线下共同发力,非遗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是本年度传统音乐类非遗展演的最大特色。这一方面因为“新冠疫情”防护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也和当下文化传播方式和民众信息获取习惯的改变紧密相关。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5.6亿,占网民整体的62%。在“互联网+”的时代,换一种“打开方式”,以网络为另一阵地传播非遗文化,以年轻化的方式呈现非遗,可以让非遗知识变得更趣味、更多元,拉近传统与民众的距离,也让传统文化在网友们的自发参与中汲取全新的生命力⑤。古老非遗在互联网上的多样“玩法”,将为我国的非遗保护、传承和推广探索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可能性路径。


(一)“黄河”“长城”主题活动非遗展演


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以及关于长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指示精神,以“黄河”“长城”为主题的非遗活动在各地展开。例如,1月16日,“讲好黄河故事传承历史文脉——2020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启动仪式在山东剧院举行,现场1000多名观众观看了演出,200多万观众在线同步观看直播。晚会邀请黄河流域沿线省份及省内沿黄城市的非遗类节目参加演出,涵盖青海花儿、内蒙古呼麦与马头琴、鲁西南鼓吹乐等国家级音乐类非遗项目⑥。


8月9日,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办、国办制定的《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等文化战略部署,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秦皇岛市人民政府于8月8日至11日在万里长城的起点——山海关,共同主办“长城脚下话非遗”长城沿线地区非遗展览展示活动。长城沿线涵盖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4个省(市、自治区),上述各地非遗保护领域的主管人员通过视频形式共同参与了本次活动,就各门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长城文化内涵的表达,以及加强长城沿线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加强长城沿线非遗资源的挖掘、传承与研究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10月18日,以“弘扬黄河文化 讲好黄河故事”为主题的第十七届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开幕。来自十余个少数民族的18支代表队的200多名歌手,同台演唱了近百首风格各异的民歌。为期3天的活动包括开幕式、两场民歌专场比赛、一场原生态“花儿”专场比赛、闭幕式暨颁奖仪式、优秀节目惠民演出等板块。《放羊调》《上去高山望平川》《喊春》《花花尕妹》《花儿情》《拔了麦子拔胡麻》等花儿一一唱响,精彩纷呈⑦。


(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展演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文化和旅游部首次尝试开展“云游非遗”全线上推广活动,通过全网平台联动,提高非遗的可见度。6月8日至6月14日的主会场活动“云游非遗·影像展”,由中国演出行业协会联合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抖音、快手、哔哩哔哩、酷狗、微博8个网络平台共同承办,全网联动,线上呈现。总展播1000多部非遗影片,其中,有代表性传承人珍贵的纪录影像,也有题材广泛的纪录片。特别推出“拥抱身边的非遗”系列专题片,从“心”出发,从初心、本心、匠心、仁心、恒心等5个不同的角度呈现当下非遗传承和保护成果。其中,《非遗·本心》从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以及传统戏剧、传统曲艺方面入手,通过视频记录反映传统演艺的魅力。


酷狗音乐作为活动联办单位中唯一的数字音乐平台,围绕“音乐类非遗”主题,以影音展览的方式上线“听见非遗·音乐留声机”专区,集中展示一批传统非遗音乐,以及融合非遗元素的国风歌曲、非遗知识分享等,最大程度贴合年轻观众。同时,平台推出“乐舞雅集”非遗直播音乐会,邀请非遗传承人、知名音乐人走进直播间,推进非遗音乐活态传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共推送了10000多个音频,播放量超过7000余万次。


6月13日,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在恭王府举办第十三届“良辰美景·恭王府非遗演出季”网络直播活动,邀请古琴、昆曲名家在恭王府园林实景中呈现经典。吴钊、龚一、赵家珍、李凤云、王建欣、林晨、任静等名家为观众演奏了《普庵咒》《醉渔唱晚》《暗香》《离骚》《平沙落雁》《梅花三弄》《神人畅》等传统曲目。直播中,田青、丛兆桓、冯乃恩三位学者共同对演出进行介绍和品评,提升了演出的观赏性和学术性。活动由20多家平台直播,逾1.1亿观众通过网络“云观演”活动⑧。


6月13日,“2020年多彩贵州非遗周末聚”启动,分别在贵阳、黔南、铜仁、六盘水、黔东南、安顺、毕节等地展演60场,并通过多平台线上直播形式广泛推广,线上线下观众超过200万人次。采取“非遗剧目展演、非遗活态技艺展示、非遗扶贫产品展销”三展融合的形式,大力推进“非遗周末聚”走进景区工作,探索“文旅融合”“文体旅融合”发展新路径⑨。


云南省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举办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成果展播活动。记录成果通过数字影像手段对传承人的口述史、实践、教学等方面予以多角度记录。活动中展播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的拉祜族长篇创世史诗“牡帕密帕”。这一题材形式主要流传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主要由歌手“嘎木科”演唱,伴有合唱和轮唱,讲述拉祜族先民开天辟地的故事,通常在传统节日期间或宗教仪式上进行。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开展了全省非遗表演类项目优秀作品征集、《非遗进校园音像教材》(电子书)编撰、非遗短视频推广等工作。天津市各区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中发挥各自区域优势,举办了各具特色的文艺及非遗主题活动。在传统音乐方面,主办方于6月12日举办了古琴线上音乐会。上海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以“文化上海云”和“抖音”作为线上平台,6月13日启动线上活动,同步发动各区、各非遗项目保护单位、社会组织等因地制宜地开展线下活动,涉及昆曲、评弹等传统艺术形式。


受疫情影响,吉林省举办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依托网络平台,在5月19日至6月13日期间亮相“云端”。主会场活动以本地区优秀非遗项目为载体,推出以“非遗体验,传承实践”为主题的数字非遗体验活动,遴选出72个非遗项目进行多媒体展示。


6月13日,由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主办,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楚雄州文化和旅游局、楚雄市人民政府承办的云南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在主会场楚雄开发区市民广场拉开帷幕。启动仪式结束后,广大市民和游客在广场观看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梅葛”演唱、花灯小戏《探干妹》、查姆古歌《啊噻调》、剑川白曲《东山放羊调》、藏族民歌《争争美朵》、滇剧清唱、彝族酒歌、民歌《欢乐的节日》和《楚雄彝族服饰》等优秀传统歌曲及其他非遗艺术表演。


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各省区市纷纷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营造全社会积极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实践的浓厚氛围。据统计,全国各地在2020年遗产日期间共举办3700多项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其中70%以上在网上举办。  


(三)各地其他主题活动展演


按照中央宣传部等关于在全国范围广泛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的统一部署,各地在2020年春节、元宵节期间,以国家级贫困县为重点,组织非遗小分队奔赴县级及县以下村镇社区、学校等,广泛开展“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系列文化活动。活动涉及多个非遗门类,依托各地非遗代表性项目资源,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展览、展演、讲座、交流等非遗宣传活动。音乐类非遗项目作为重要展演内容,以精彩的民歌、器乐演奏等形式,为基层群众送去了丰盛的“文化年货”⑩。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乐享非遗·美好生活”非遗主题活动于1月下旬启动。在持续数十天的活动中,分别举办了长沙弹词、花鼓戏、口技等非遗项目展演和教学体验活动。3月24日,海南省举办的“浓情三月三——海南非遗技艺线上展示活动”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槟榔谷景区举行。该活动通过“线下展示+线上传播”相结合的方式,对包括黎族竹木器乐在内的多项具有民族特色的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展示。在活动上,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黄照安用自制的六孔鼻箫展现了黎族传统竹木器乐艺术的魅力。此外,还展示了叮咚、口弓、灼吧等样式繁多的竹制乐器,并进行了多种演奏形式的展示。


9月5日,第二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分会场活动暨第三届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启动仪式在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景区举行。活动历时3天,展会期间,京、津、冀、鲁、豫、苏、皖、浙8省(直辖市),110多项非遗项目荟萃一堂。启动仪式后,进行“这边唱来那边和”的大运河传统民歌展演,内容包括大运河沿线各具特色的民歌、田歌、山歌、秧歌、号子等传统音乐类国家级非遗项目。安徽当涂民歌、南京高淳民歌、盐城阜宁牛歌、徐州唢呐、淮安金湖秧歌、扬州邵伯秧号子、浙江嘉善田歌等接连唱响⑪。


10月17日至25日,首届“中国丹寨非遗周”在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万达小镇举行。“中国丹寨非遗周”是目前国内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非遗主题活动之一,包括论坛、展览、演出、文创大赛等活动。10月17日,其中,“2020多彩贵州非遗周末聚——走进中国丹寨非遗周”在此次活动中演出了《高腔山歌》《侗族大歌》《阿妹戚托》等民族歌舞⑫。


10月23日至27日,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山东济南举办。该博览会活动分线上线下两部分,共邀请全国各地84个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46个重点非遗扶贫就业工坊、447位传承人集中参展参演,现场观众近10万人次。731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参与线上展示,416部非遗题材相关纪录片、专题片在线展播。仅博览会举办的5天时间,“云展会”浏览量达到5000万人次。其中,音乐类非遗项目除在博览会现场进行展演外,古琴艺术、民永音法鼓、楚州十番锣鼓、江南丝竹、浦东派琵琶、青浦田山歌、南音等音乐类非遗项目走上“云端”,可在“云赏非遗”展播厅的“非遗云点播”中点击观看⑬。


11月2日和5日,以“枯木龙吟·让古琴醒来——中国艺术研究院院藏古琴音乐会”为题的两场交流与演出活动分别在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和全国政协举行。活动主要包含两个环节,一是由田青研究员就古琴艺术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以及本活动的理念与意义进行讲解;二是由琴家吴钊、赵家珍、林晨、任静分别使用“枯木龙吟”“鸣凤”两床古琴演奏了《梅花三弄》《平沙落雁》《酒狂》等曲目。该活动使沉睡多年的老琴从封闭的仓库走进大众视野,提高了文化遗产的可见度,为非遗保护实践拓展了新的范式⑭。


11月1日至22日,“2020年海口非遗展演系列活动”在海口市4个区举办了17场展演活动,包括非遗大舞台、非遗文化展览、市民体验非遗项目展示互动区等,海南八音、海口火山山歌、公仔戏、琼剧、狮舞等轮番上演⑮。11月14至18日羌年期间,第四届四川省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成果展在桃坪羌寨开展。多地通过静态展板、影像等手段,结合羌族口弦、羌族沙朗、羊皮鼓舞、三吹三打、川西藏族山歌等表演,线上线下结合,全面展示了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十余年的建设成果⑯。11月19日,“2020年中国·雷山苗年喜庆脱贫和非遗巡游展示活动”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拉开序幕,11项独具特色的大型文化活动陆续上演,包括非遗巡游展演展示、苗族千人长桌宴、观看《西江盛典》、全国苗歌大赛、苗族芦笙舞乐大赛、西江景区嘎歌庆丰年等⑰。


(四)以“抗疫”为主题的传统音乐类作品展演


2月,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号召全省非遗传承人,充分利用传统音乐形式创作以“抗击疫情众志成城”为主题的文艺作品,涉及河北梆子、评剧、四股弦等传统音乐、戏剧类表现形式,涌现出赵凤萍作曲演唱的沧州木板大鼓《加油中国》、王志刚设计唱腔并演唱的乐亭皮影清唱《抗瘟神》等优秀作品。


湖南省非遗中心为了支援社会打好疫情防控战役,自2月开始动员省内14个市州的非遗传承人积极行动,以丝弦、民歌、花鼓戏、皮影戏、祁剧等传统艺术形式,创作抗疫题材艺术作品数十部,包括花鼓戏《携手待凯旋》《无双国士钟南山》、常德丝弦《打好疫情阻击战》、鼓盆歌《天佑中华万万年》、三棒鼓《鼓儿咚咚齐抗疫》、桃源渔鼓《防治病疫,从我做起》、祁剧高腔《誓将毒魔一扫光》、祁阳小调《全民防控保健康》《誓灭疫魔保平安》、祁阳渔鼓《众志成城抗疫情》《中华情》《抗击疫情当自强》等作品;衡阳、株洲、益阳、娄底、张家界、湘西州等地创作的非遗作品也十分丰硕,如衡阳丝弦《大家同唱预防歌》、雁峰区皮影戏《温暖雁峰》、祁东渔鼓《齐心协力抗疫顽》《笑看春景满乾坤》《大爱天使》《两湖一家亲》,张家界慈利县则推出了渔鼓《战“疫”歌》。


江苏省在疫情防控期间充分发挥非遗项目凝心聚力的文化优势,推出线上展演互动等相关活动,并在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网陆续推出12期抗疫主题的非遗作品展示,包括无锡吴歌传承人吴维良自编自创的多支抗疫题材民歌作品,淮剧传承人裔小萍与弟子共同创演的戏歌《天使逆行征途跨》,淮安市淮剧团集体创作的淮歌《戮力同心战疫魔》,锡剧名家领衔演唱的锡歌《待到山花烂漫时,共看祖国好风光》,常州市锡剧团的锡歌《军民同心战病魔》《定把抗疫战打赢》,以及南乡田歌推出的《天佑中华度难关》等作品,为全民抗击疫情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究逐步深化


2020年传统音乐类非遗保护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保护传承、发展创新和理论研讨三个方面。近年来,申请立项课题成为教育及科研领域的热门话题,期刊文章约七八成是各类课题的阶段性成果,非遗保护类研究多为非遗现状的个案总结以及相关教育实践。藉此可以看出,目前非遗工作偏向申报和开发,相关保护措施和深度研究不足,加上各地各自为政的管理方式,易造成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非遗虽是时下的潮流名词,但作为无形文化的传统音乐艺术,其传承和发展明显要难于可化为有形物质的其他无形文化遗产。


(一)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

非遗音乐如何保护?大多数文章认为,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主要体现在呼吁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政府拨款、申遗手续及审批的简化、推动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等内容,这种单线性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成为非遗保护的主流。例如,《传统音乐类非遗政府主导保护模式的改进研究——以无锡吴歌为例》一文,认为社区参与的行动对接是更有效和灵活的机制,社区本应承担非遗保护的主体作用,但国内社区的相关工作从观念到实践都与国际规则存在一定的差距和难度⑱。《社区参与视角下的劳动歌谣类“非遗”传承——以镇江秀山号子与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劳动歌为例》一文,将镇江秀山号子与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劳动歌的传承方式进行比较,指出后者由政府发起和指导的传承方式存在明显的缺陷,未能与民间社会功能匹配,非遗的传承取决于政府机构之外的行动方意愿,藉此,镇江秀山号子可借鉴的意义在于提高社区、教育以及民间力量的非遗项目参与性。可以看到,文化土壤的缺失和社会参与度的意识薄弱,进一步强化了各地对非遗工作政府职能的依赖程度。传统和民间文化源于民间,政策性的导向会有极大的助推作用,但自主能动性的积极生发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⑲。从文献相关分析看,对民间社会力量的重视程度尚待提升。


对于如何传承传统音乐,多数文章已经较清晰地指出文化传承之困境。音乐脱离文化整体,形成割裂保护与单一发展态势,是非遗制度设置上存在的导向性问题,将传统音乐、舞蹈、曲艺等综合艺术本体的文化特色人为分裂,不符合中国传统艺术的自身特点,也给非遗工作带来诸多问题。因此,未来作为音乐文化的整体性保护应当予以重视。《非遗视阈下大竹竹唢呐的整体性及活态性保护》一文,以大竹竹唢呐为例谈及这种割裂保护与单一的弊病以及整体保护和活态应用的必要性⑳。另一方面,非遗进校园的教育实践是向下一代传承接力棒的重要举措,多篇文章集中于非遗音乐在大中小学教育领域的实践探索。构建相关的教育体系,包括青少年幼儿的学校普及教育和高校专业音乐院校的课程设置等。在取得显著性普及成果的同时,各式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例如,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教学资料缺乏、教学手段落后以及重理论轻实践等。而在专业艺术院校,非遗音乐教学的突出问题则是西式教育模式下的传统音乐专才培养与真正的中国传统音乐思维间存在巨大差异。


《传统器乐类非遗传承在专业音乐教育中的反思——以江南丝竹为例》㉑一文,探讨以江南丝竹为代表的民间乐种的即兴、灵活和不确定性的传统文化特性,这些都与技术、内容和培养目标标准化西式学院派的当下中乐教育产生冲突。换言之,专业院校不具备相应的文化土壤,也无法培养出真正的非遗文化活态属性,当下职业院校的中国传统音乐教育需要改革和反思。《贴近保护与传承的民族音乐学——以北方人口较少民族传统音乐的科研教学实践为例》一文,从应用民族音乐学的角度出发,将学术理念和研究成果应用于现实转化,以北方人口较少民族传统音乐领域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为例,阐释专业音乐院校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可行性和现实问题,而在大量有效的工作基础之上,中间还存在着理论和实践转化的张力以及高校与社会脱节的处境,因此作者提出需要强化学科意识、改进教学模式、利用科研成果和建立联动机制的建议,这样的学者理论和地方院校的教育理念存在相同的实践困境,同时也是更系统的视角阐释㉒。


(二)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创新研究


传播发展和科技创新是非遗项目的热门话题,新媒体在冲击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成为其适应市场需求的巨大机遇。促进产业化发展、加强现代媒体传播力度不仅包括传统的政府行为,也有很多市场商机下的社会行为,同时政策扶持下的旅游和文化结合也给式微的传统文化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6月,酷狗音乐通过大数据分析发布了《酷狗非遗音乐图鉴》,对互联网时代的数字作品进行梳理,同时还推出线上直播普及,每个月有1亿多90后、00后新生代网友在线㉓。这样惊人的社会影响力远远超过音乐类非遗传统的官方电视媒体推广方式,很大程度上拓宽了非遗传承人自身的艺术发展道路。虽然互联网、社会及企业的平台仍是非遗传播发展的短板,但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网络时代数字新媒体的影响力。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全球肆虐,网络直播和电商平台成为社会交流最重要的手段,如快手平台推出非遗音乐直播日,将无法现场表演的非遗音乐搬到了线上,这一年的世界巨变可能会迫使非遗音乐快速面对这样的转变。同时,纪录片㉔、动画片㉕、电影㉖等多种记录非遗音乐的媒体方式也逐渐出现,人工智能㉗的非遗音乐方式也将进入普通大众的生活当中。


(三)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资料建设


本年度对传统音乐类项目的理论研究仍显不足,相关文献主要集中于传承人研究、本体研究以及文化理论三个方面。


目前而言,对老一代传承人的研究及传统资料的整理极为重要,若没有这一步,传承和发展将无从谈起。当下传统音乐类非遗传承基本是青黄不接和后继无人的现状,由于民间社会土壤的缺失,传承方式基本为单一的法定传承人制度,这种方式极为脆弱。因此,加强民间传承人的制度性保护是多篇文章中呼吁的现实问题,力图将这种民间松散的文化形态纳入国家战略之中的建议,在当下中国经济发展中有多大可操作性只能未来观之。《以徽州民歌为样本的音乐类非遗保护的思考》一文,提及了单一线条化传承制度“师徒制”的问题所在㉘。而对传承人的生活史、家族史等文化人类学的内容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相关的文章有《黄土高坡的震天吼——绥米唢呐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汪世发访谈录》㉙《火塘边吟唱的“巴哈阿依”——哈尼族长诗〈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桂芬访谈录》㉚《梅州客家山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汤明哲访谈录》㉛《琴弦人生——四川巴塘弦子传承人扎西的人生史》㉜《土家族啰儿调——国家级传承人刘永斌生活史研究》㉝《澜沧老达保寨拉祜族音乐家族传承研究》㉞《非遗语境中音乐传承人的身份建构研究——以傈僳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学华为例》㉟等。


对音乐本体的研究,主要出版有《伬艺 评话》,该书对流传于福建和东南亚华人圈的曲艺形式“伬艺”“评话”所有相关的音乐资料进行全面归纳整理㊱。《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包山花鼓戏研究》作为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丛书之一,对包山花鼓戏进行了系统性的人类学研究、分析与阐释㊲。非遗研究艺术理论方面,《从“有形”到“无形”:用非遗教育启迪民族文化自觉——评〈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理论〉》一文,是对《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理论》㊳的书评,该书以文化人类学的视角阐释了我国非遗工作的历史、现状和愿景,是相关人士的必读书目㊴。


非遗资料的编纂与出版,对于全面、客观、翔实、系统地记录非遗项目在传承、传播、记忆秘诀、文化功能等方面的基本特征,以及后人在传习、研究、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领域的拓展与挖掘,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智化寺京音乐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传统音乐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编辑的《智化寺京音乐》是中国艺术研究院20世纪50年代发现、记录的智化寺京音乐珍贵历史资料,包括采访记录(油印本)、智化寺《音乐腔谱》(康熙三十三年智化寺抄本)和20世纪中叶的智化寺京音乐录音。这一整理出版工作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份全方位、多载体的珍贵史料,为智化寺京音乐传统曲目的恢复提供了可靠依据,是抢救与保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实践。


2020年,《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湖南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两部资料型文献出版,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工作以及非遗学术研究增添了具有实用价值的资料。前者由河北省非遗保护中心组织编纂,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戏剧、曲艺等非遗十大门类的省级非遗项目。全书文字精练,言简意赅,设计精美,对入选第六批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136个项目(子项142个)进行了介绍。后者充分利用和发掘湖南省内非遗保护工作资料,对具有抢救性质的口述史进行编纂、汇编和出版。作为系列丛书的第一卷,该书对邓文科、刘大炮、龙玉年等首批14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70余万字口述文稿进行编撰整理,并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总文字量约45万字。


综观2020年度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各项工作在既有成果基础上继续发展,整体呈现出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相关保护工作的有序拓展、传统音乐类项目展演丰富多彩、传统音乐遗产保护研究不断深化等特点。通过上述方面的梳理与研讨,希望对今后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提供镜鉴。


本报告撰写具体分工如下:李宏锋、冯卓慧统稿,孙晨荟、李春沐、都本玲、施艺撰稿。


①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2020-11-18)[2021-06-13].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11/27/content_5565316.htm.

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EB/OL].(2003-10-17-))[2021-06-13].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F%9D%E6%8A%A4%E9%9D%9E%E7%89%A9%E8%B4%A8%E6%96%87%E5%8C%96%E9%81%97%E4%BA%A7%E5%85%AC%E7%BA%A6/5149800?fr=aladdin.

③④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EB/OL].(2011-02-25)[2021-06-13].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8D%8E%E4%BA%BA%E6%B0%91%E5%85%B1%E5%92%8C%E5%9B%BD%E9%9D%9E%E7%89%A9%E8%B4%A8%E6%96%87%E5%8C%96%E9%81%97%E4%BA%A7%E6%B3%95/6624044?fr=aladdin.

⑤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0-04-28)[2021-06-13].http://www.cac.gov.cn/2020-04/27/c_158953547

0378587.htm.

⑥ 2020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活动亮点纷呈[EB/OL].(2020-04-07)[2021-04-13]. http://www.sdfeiyi.org/document/333.html.

⑦第十七届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在宁夏举办[EB/OL].(2020-10-22)[2021-04-13].https://www.mct.gov.cn/whzx/qgwhxxlb/gs/202010/t20201022_876559.htm.

⑧ 2020年恭王府非遗演出季云端再现良辰美景[EB/OL].(2020-06-14)[2021-04-13].http://ent.cnr.cn/zx/20200613/t20200613_525127662.shtml.

⑨ 2020多彩贵州非遗周末聚即将精彩启幕[EB/OL].(2020-06-05)[2021-04-13]. https://www.sohu.com/a/399969737_99992739.

⑩全国各地广泛开展“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系列文化活动[EB/OL].(2020-01-14)[2021-04-13]. http://www.ihchina.cn/news_details/20490.html.

⑪第二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分会场活动暨第三届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启动[EB/OL].(2020-09-07)[2021-04-13]. http://www.ihchina.cn/news_details/21441.html.

⑫聚焦2020中国丹寨非遗周——非遗周末聚走进丹寨[EB/OL].(2020-10-19)[2021-04-1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0947035834091596&wfr=spider&for=pc.

⑬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圆满落幕[EB/OL].(2020-10-29)[2021-04-13]. http://www.ihchina.cn/news_details/21841.html.

⑭让古琴醒来[EB/OL].(2020-11-19)[2021-04-13]. https://www.sohu.com/na/432796110_120352451.

⑮ 2020年海口市非遗展演鸣锣将持续举办17场展演活动[EB/OL].(2020-11-03)[2021-04-13].http://hnhk.wenming.cn/wmdt/202011/t20201103_6792649.html.

⑯第四届四川省“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成果展演暨2020年羌年庆祝活动迎新晚会在理县法治广场举行[EB/OL].(2020-11-15)[2021-04-13].http://www.ablixian.gov.cn/lxrmzf/c100050/202011/5bba2c194b5e4c54b9842b2f87513038.shtml.

⑰雷山非遗文化苗年节开幕:2020人盛装巡游千人共享长桌宴[EB/OL].(2020-11-19)[2021-04-1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3795892192829029&wfr=spider&for=pc.

⑱马千里,陈园园,云慧.传统音乐类非遗政府主导保护模式的改进研究——以无锡吴歌为例[J].河池学院学报,2020(3):43-48.

⑲朱家玥,卢疏桐,马千里. 社区参与视角下的劳动歌谣类“非遗”传承——以镇江秀山号子与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劳动歌为例[J]. 艺术与民俗,2020(2):68-74.

⑳郑杰修. 非遗视阈下大竹竹唢呐的整体性及活态性保护[J]. 四川戏剧,2020(7):104-106.

㉑戴自磊,王越. 传统器乐类非遗传承在专业音乐教育中的反思——以“江南丝竹”为例[J]. 职业教育,2020(5):46-48.

㉒张天彤. 贴近保护与传承的民族音乐学——以北方人口较少民族传统音乐的科研、教学实践为例[J]. 中国音乐,2020(1):135-143.

㉓戴宇.《酷狗非遗音乐图鉴》:数字娱乐助推非遗“出圈”[N]. 中国文化报,2020-06-05(4).

㉔樊璐.“非遗”题材纪录片在“非遗”保护中的作用——以广西东兴“京族独弦琴”影像创作为例[J]. 传播力研究,2020(4):47-48.

㉕王海燕,瑞雪. 蒙古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动画传播刍议[J].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0(2):20-24.

㉖黄永林,刘岳桓. 文化生态视域下非遗社会传承与发展路径——以电影《百鸟朝凤》为例[J]. 长江大学学报,2020(2):23-27.

㉗卢旸. 人工智能初探非遗音乐传承[N]. 音乐周报,2020-07-29(A14).

㉘王劲松,戎龚停. 以徽州民歌为样本的音乐类非遗保护的思考[J]. 当代音乐,2020(1):68-70.

㉙梁琳. 黄土高坡的震天吼——绥米唢呐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汪世发访谈录文化遗产[J]. 2020(5):149-158.

㉚杨骁勰. 火塘边吟唱的“巴哈阿依”——哈尼族长诗《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桂芬访谈录[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20(2):23-30.

㉛吴娟,何平. 梅州客家山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汤明哲访谈录[J]. 文化遗产,2020(2):151-158.

㉜洛桑次仁. 琴弦人生——四川巴塘弦子传承人扎西的人生史[J]. 西藏研究,2020(3):134-142.

㉝杨希. 土家族“啰儿调”国家级传承人刘永斌生活史研究[D]. 西南大学,2020.

㉞黄振娟. 澜沧老达保寨拉祜族音乐家族传承研究[D]. 云南艺术学院,2020.

㉟朱鼎裕. “非遗”语境中音乐传承人的身份建构研究——以傈僳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学华为例[D]. 云南艺术学院,2020.

㊱刘春曙,杨凡,刘向东. 伬艺评话[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20.

㊲罗涛. 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包山花鼓戏研究[M].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20.

㊳陆平.从“有形”到“无形”:用非遗教育启迪民族文化自觉——评《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J]. 中国教育学刊,2020(3):131.

㊴麻国庆,朱伟. 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

作者介绍

李宏锋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音乐史、乐律学。

冯卓慧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音乐考古学、音乐声学。

孙晨荟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宗教音乐、中西音乐交流。

李春沐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戏曲音乐、中国传统音乐。

都本玲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施艺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音乐、音乐基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