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市州资源库> 怀化市

详情介绍

建新屋师傅做仪式,掌墨师念吉利词(张建国 / 摄)


众人齐人上梁木(张红 / 摄)


侗族木构建筑是一种具有侗族文化特色的干栏式建筑,其营造技艺主要流传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及 周边侗族地区。 


通道侗族木构建筑历史源远流长,主要有民居和公用建筑两大类型。其中,民居吊脚木楼依地形建造, 是完全生活化的空间,以实用为主要宗旨;公共建筑有鼓楼、戏台、井亭、寨门、风雨桥等,它们依山傍水、 汇聚成群,造型美观、工艺精湛。侗族木构建筑凿榫打眼、穿梁接拱、立柱连枋,不用一颗铁钉,全以榫 卯连接,体现了侗族工匠高超非凡的建筑工艺水平。侗族工匠从不绘制图纸和制作模型,一切都由掌墨师 把握。掌墨师是侗族建筑工程的“最高统帅”。开工前,掌墨师需要先丈量地基,根据地形确定建筑物的 基本框架,再将竹子刮去青皮,用曲尺、竹笔和凿刀,把成百上千、长短不一、大小不等的柱、瓜、梁、枋、板、眼等构件的尺寸和大小都一一准确刻写在上面,制作成“香杆”(或称“丈杆”),载明从脊梁到檐口, 包括重檐、披檐在内的各个水步、各个层次活动空间的高矮尺度、纵横两向枋片榫眼宽面的大小、两坡顶 式建筑框架两端山头边排提升的尺寸等。工匠们将刻画好的各类零部件用手锯、凿子、斧头、木刨及长头 控镐在“木马”上制作出来,最后将各种部件在现场巧妙精密地组合搭建起来。侗族工匠还使用一套世代 相传的建筑符号,一般有 26 个符号,但常用的只有 13 个,除掌墨师和工匠外无人能识。侗族木构建筑在 造型设计中都遵循均衡、对称、和谐的规律进行营造。在数千年的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发展,使穿斗和 抬梁结构更为完善,榫卯嵌合更为结构牢固、接合缜密,设计布局更为精致合理。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具有师徒相承、世代沿袭的特点,根据传承脉络形成体系,每个村寨都有二至三个 以上的传承支系,支系以“墨师”为统领形成传习群体,“墨师”是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主要传承者,肩 负技艺的传承和统一协作。侗族工匠精湛超群的建筑技艺使得侗族木构建筑成为侗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它与侗 乡的淳朴民风浑然一体,展现出侗族的文化和历史,充溢着浓厚的民族性及地方性,是中华古典民族建筑中的 一颗明珠。 


项目保护单位:通道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传承人:


李奉安.png

李奉安

(1941 年 8 月— )男,侗族,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县溪镇老湾村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通 道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他师承李才华,1964 年开始掌墨并带徒弟,长期从事侗族木构建筑建造至今。除建造民居以外,还参 与各种粮仓、学校、礼堂、寺庙、水泵站房的建造,特别是晒口电站修建的制模装模工程任务完成出色, 受到监理工程师们的好评。他持有各种传统木工工具和举行各种建筑礼仪佳话的抄本,积极参加通道侗族 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工作,先后参与撰写通道侗族文化遗产集成丛书《建筑大观》《用具大观》,独著《侗 族传统建筑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表《侗族鼓楼演进趋向初探》等论文数篇。积极带徒授艺,徒 弟有李启广等 10 余人。

24小时服务热线:0731-89923937
E-mail:hunanfeiyi@163.com
微信公众号:湖南非遗
地址:长沙市天心区湘府中路369号星城荣域综合楼B座1106A
Copyright 2020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 Rights Reserved 本站建议使用火狐,谷歌,IE10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