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市州资源库> 常德市

详情介绍

土家族跳丧舞.png

土家族跳丧舞现场


土家族跳丧舞是土家族特有的一种古老的丧葬仪式舞蹈,亦称“跳丧鼓”“撒叶儿嗬”。主要流传于石 门县壶瓶山镇、罗坪乡、南北镇、太平镇、子良乡等地,在湘西地区,湖北长阳、鹤峰等土家族聚居地区 亦有流布。 


石门古属五溪之地,这里自古就是以土家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按土家人习俗,凡有子女的年 老长辈死后都可以为之跳丧祭奠。亲友围着死者灵柩边唱边跳,让死者在入土前最后一次享受人间的快乐。 跳丧舞有双人、三人、群舞三种形式,动作有“升子底”“踩线扒子”“风搅雪”“凤凰闪翅”“武打丧” 等多种套式,其中武打丧又称“武把子”,是一种比较激烈的套式。在各种舞蹈动作中有许多摹拟自然界 动物或生产劳动情景的舞姿造型:摹拟动物的有“牛 擦庠”“虎抱头”“犀牛望月”等,摹拟人物的如“观 音坐殿”“武松打虎”等,动作或刚劲稳重或舒展潇 洒。主要特点是舞者全身上下不断颤动,胯部左右摆 动幅度大,上肢随胯部的摆动自然在胸前晃动,动作 粗犷有力。跳丧舞有固定的曲牌,如《吆吆伙也》《吆 娘伙也》《吆姑姐》等,还吸收了民间小调如“螃蟹歌” 等。由鼓师发歌,一唱众和,没有其他乐器,全由鼓师指挥调整节奏。各套式无固定唱词,唱词均取自当地山歌、民谣。歌子曲调宽广、音域奔放、节奏明快。 跳丧舞除在悼念死者时唱几句悼念唱词外,一般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传说故事为主要内容。与葬 丧无关。跳丧舞对服装无要求,表演者跳丧时就穿平常穿的衣裳,不用更换。 


跳丧舞的传承以师徒传承为主。其舞步、音乐是原始艺术的遗存,表现出的乐观情绪,反映了土家族人 把老人的丧事当做“白喜”事的葬丧观、生死观。 


项目保护单位:石门县文化馆



传承人:


刘远正2.png

刘远正与师傅康北海表演跳丧舞(万里 / 摄)


刘远正

(1947 年 6 月—2019 年 3 月)男,土家族,湖南省石门县壶瓶山镇管山村人,土家族跳丧舞的省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他 1965 年开始拜师学艺,师承康北海。全面掌握了土家族跳丧舞的核心技艺、表演技巧、舞蹈套式、 击鼓配乐技能等,熟悉该项目的传承脉络和历史发展情况,搜集、整理相关舞蹈资料。经常与湖北邻近 地区的土家族老艺人切磋技艺,取长补短,不断改 进舞蹈动作、唱腔及形式。从事土家族跳丧舞 40 多 年,经常义务为乡邻跳丧。1984 年以来多次参加石 门县、常德市民间文艺汇演,获得市文化局民间舞 蹈调演纪念奖。根据土家族跳丧舞改编的舞蹈《清 明·祭》参加常德市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宣 传展演活动。积极带徒授艺,有陈本龙、唐纯池、 欧高云等徒弟多人,为土家族跳丧舞代代相传作出 了贡献。



刘远正.png

陈本龙演练跳丧舞


陈本龙

(1956 年 9 月—2019 年 8 月)男,土家族,湖 南省石门县壶瓶山镇泥沙社区人,土家族跳丧舞的省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他早年拜师学艺,师承刘远正学唱腔、动作、演 奏,掌握了土家族跳丧舞的基本技巧。1984 年担任江 坪河乡文化站站长后积极推介传承跳丧舞,经常组织 群众和学生学习跳丧舞,并亲自参与跳丧活动。通过 走访周围村寨,深入调查采访,发掘出土家族跳丧舞的文化价值,并加以传承弘扬。1986 年发动全县 19 个乡镇各派一名合适人选到江坪河乡请老艺人指导培训 40 余天,跳丧舞在全县得以全面普及、发扬光大。1988 年跳丧舞列入《湖南省民间舞蹈集成》。1986 年跳 丧舞被县文化馆改编成《清明·祭》参加常德市“四有”音乐舞蹈汇演并获奖。

24小时服务热线:0731-89923937
E-mail:hunanfeiyi@163.com
微信公众号:湖南非遗
地址:长沙市天心区湘府中路369号星城荣域综合楼B座1106A
Copyright 2020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 Rights Reserved 本站建议使用火狐,谷歌,IE10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