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市州资源库> 常德市
详情介绍
熊志国向师傅刘清元请教手势技艺(陈振坤 / 摄)
桃源瑜伽焰口手势是宗教活动中的一种手决,后发展成表演的手势舞蹈,主要流传于湖南省桃源县。
瑜伽焰口手势是以巫、道、佛三教手势合流而成,随着“瑜伽行派”传入桃源地区发展而来。瑜伽是佛 教中的“唯识学派”,尊弥勒为始祖。瑜伽意为“相 应”,所谓“正惠能到彼岸,是大菩提最胜方便”, 故名“瑜伽”(《显扬圣教说成瑜伽品》)。“焰口” 也叫“面燃”,是佛教中的饿鬼名。相传饿鬼,骨瘦 如柴,喉小如针,夜晚见之,口喷火焰,故名“焰口”。 瑜伽焰口是佛事活动中,佛教徒为了不使自己成饿鬼 并解除饿鬼痛苦,通常在黄昏时举行仪式求佛祖帮助。 桃源瑜伽焰口手势繁多,且伴有咒语,其中有箴言手 势 94 种、口诵手势 34 种。在进行佛事活动时,不同 流派着不同服装。一般主持头戴五佛冠,斜披红色百佛袈裟,身着圆领青袍,右手指扣拂尘,置于左肩, 正襟盘坐于香案前,乐队成顺八字坐于两侧为之伴奏,伴奏乐器有铛、小铃、木鱼、鼓、笙、箫、笛、管、 胡琴等,曲调一般低沉。桃源瑜伽焰口手势在进行佛事活动时分内容进行,可分为准提谒、五方神谒、千佛谒、 奉食谒、金刚谒、观音谒、三宝谒、莲花谒、伏魔谒、五岳谒等 10 组,每个谒都有其含义。各组手势源于 生活,经过高度概括、洗炼、具有很强的摹拟性。其传承方式以师徒传承为主。
桃源瑜伽焰口手势与流传久远的楚俗巫风、道事习俗相互渗透,与民俗活动的发生和发展共存,有一定 的神秘性和神圣感,对研究桃源宗教舞蹈的源流、沿革、演变、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项目保护单位:桃源县文化馆
传承人:
刘清元在佛事活动中表演瑜伽焰口手势(陈振坤 / 摄)
刘清元
(1940 年 3 月— )男,汉族,湖南省桃源县漆河镇黄甲铺竹园村人,桃源瑜伽焰口手势的省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他自幼师从灵岩寺法派玄妙大师张成林,从童子功练起,悉数掌握瑜伽焰口手势的各招各式的起、承、 转、收及指法的换、弹变化等要诀。除了从事佛事活 动外,还将巫、道及傩文化融为一身,将三项活动手 势的做法、缘由加以区别,能有据有典进行鉴别、解 说、表演。他手指纤细、灵巧自如,艺路广博、触类 旁通,兼之手势优美,能在半米的空间,两手穿插得 体、分合自如、挽指灵巧、弹指刚健、招式奥妙,韵 味无穷。多年来坚持带徒授艺,已建成黄甲铺杨家庄 村灵云山、漆河镇晓溪村紫云山两处瑜伽焰口手势传 承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