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市州资源库> 邵阳市

详情介绍

盘王节(八峒瑶族跳鼓坛)(1).png

八峒瑶族跳鼓坛之“安神”


八峒瑶族跳鼓坛亦称“祭竹王”“打鼓坛”,当地瑶语称“绊娑坛”,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祭祀活动。 主要流传于湖南省新宁县麻林、黄金瑶族乡及周边八峒(即麻林峒、黄卜峒、逻绕峒、深冲峒、桃盆峒、 茶坪峒、圳源峒、大绢峒)地区瑶族群众中。 


据明万历年所修《宝庆府志》记载:宋朝绍兴年间,一支古夜郎国的遗民,经贵州黎平辗转广西宜州, 经湖南莳竹来到新宁八峒定居下来,他们自称自己为“阿黎人”,并把古夜郎祭祀竹王的习俗一代一代传 承下来,直至今天。明万历年所修《武冈州志 • 瑶俗篇》记载:“八峒瑶族人崇奉之神玉面天尊即竹王也。”, 八峒瑶族跳鼓坛在清末民初已形成三年一小祭、七年 一大祭,小祭三天、大祭七天的习俗。跳鼓坛七天七 夜的祭祀过程包括“皇榜宣示”“立神坛”“跳鼓坛”“走 娘家”“收三殃”“安龙神”“敬盘王”“歌会”“撤 坛送神”等程序。尤以第三天三夜的“跳鼓坛”为要, 又分东庆、南走、中盘、北挂、西拐五个阶段。八峒 瑶族跳鼓坛祭祀的主神不是瑶族共同的祖先盘王,而 是夜郎竹王。盘王只是祭祀竹王时在祭坛上配享香火 的众神之一,在祭坛上排在傩公傩母、梅山峒王、三峒蛮王之后。跳鼓坛祭祀的众神都是神性与人性、兽性混杂不分的原始神,显示了跳鼓坛的古夜郎文化特 征。八峒瑶族跳鼓坛的祭祀内容和祭祀形式,展示了人类祖先开天辟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历史大事、 生产生活、人神恋歌等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是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增强民族团结的无形纽带。 


八峒瑶族跳鼓坛由掌坛法师传承,掌坛法师掌管祭祀的祭器、法术和符咒口诀,当其年老不能执掌法坛 时,才能将法器和祭祀的法术传授给其最信任的弟子。八峒瑶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跳鼓坛的传承过程 中全靠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 


项目保护单位:新宁县文化馆



传承人:


秦刚.png

秦刚在“安神”仪式上


秦刚

(1972 年 8 月— )男,瑶族,湖南省新宁县黄金瑶族乡黄茶村人,盘王节(八峒瑶族跳鼓坛)的省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他 8 岁开始随跳鼓坛掌坛大法师秦玉修学习巫术和祭祀仪式。26 岁抛牌过法成为法师,期间参加了地 方大型祭祀活动。2004 年与师傅秦玉修共同主持八峒 瑶山首届“跳鼓坛”庆典活动。2006 年任掌坛大法师, 2009 年主掌“八峒瑶族跳鼓坛”祭祀大典。秦刚掌握 了一整套八峒瑶族跳鼓坛祭祀仪式,能够独立、完整 的再现传统的八峒瑶族跳鼓坛仪式,持有三清匝、法 衣、净水衣、牌印带、压板、师刀、师仗、敕令、马 鞭带、铃子、总圣、帐沿、围桌等法器。传承书籍有《坐 都头》《梅山正法一皆》《小山计》《龙汉元年》《竹 王记》等。

24小时服务热线:0731-89923937
E-mail:hunanfeiyi@163.com
微信公众号:湖南非遗
地址:长沙市天心区湘府中路369号星城荣域综合楼B座1106A
Copyright 2020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 Rights Reserved 本站建议使用火狐,谷歌,IE10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