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市州资源库> 邵阳市
详情介绍
邵东花鼓戏车马灯(唐志超主演)
邵东花鼓戏是邵阳花鼓戏的一个流派,主要流传于湖南省邵东县及邻近地区。
邵东花鼓戏在民间歌舞小调的基础上形成。清朝中叶,出现了地花鼓形式,清末民间花鼓艺人吸收祁剧、 昆腔的特点,形成了邵东花鼓戏,其后逐渐发展成熟。 邵东花鼓戏的曲牌分为川调类、牌子类、小调类:川 调类有东路川调和南北数板,其特点是高亢、激越, 擅长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牌子类有南路花鼓的走场 牌子和东路花鼓的锣鼓牌子,前者曲调优美、抒情, 后者热烈欢快、活泼明朗;小调类有民歌、山歌、情 歌和丝弦小调,曲调丰富、婉约、诙谐、清丽,善于 表现人物的欢悦和忧伤感情。邵东花鼓戏的打击乐受 祁剧影响较大,但演奏风格比祁剧花俏、细腻,演奏技艺概括为“快慢轻重、花硬砍风、单双空实、头尾边巾” 十六字口诀。邵东花鼓戏的角色有生、旦、丑、净四大行当,主要传统技法有矮子步、口子劲、油纸扇、 褂子裙等,脸谱有蛤蟆脸、娃娃丑、阴阳脸、金钱脸等。邵东花鼓戏的剧目内容多反映劳动人民的喜、怒、 哀、乐和生活情趣,代表性剧目有《打鸟》《磨豆腐》《娘送女》《摸泥鳅》《送表妹》等。
邵东花鼓戏采用师徒传承的方式传承,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形式。
项目保护单位:邵东县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
传承人:
李湘玲
(1964 年 8 月— )女,汉族,湖南省邵东县两 市镇人,国家二级演员,湖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花鼓戏(邵东花鼓戏)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她 1975 年入邵东县花鼓戏剧团,拜徐旭求为师 学习旦行,后师承李小满、陈曼池学习花鼓戏表演。 熟练掌握和运用邵东花鼓戏青衣、花旦、小生表演程 式和技能,在《香罗带》《山野曲》《祝你生日快乐》 《阳雀》《本色》等作品中,成功塑造了山菊等 100多个舞台艺术形象。获文化部群星奖、湖南省三湘群星奖表演金奖、地方戏曲牡丹亭奖个人优秀表演奖等。 在地方戏曲艺术的传承、创新与教学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