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市州资源库> 衡阳市
详情介绍
衡州永兴花鼓戏《爬上山坡唱高调》演出剧照
衡州花鼓戏的雏形“车马灯”是一种汉族民间歌舞,由一丑一旦表演发展为以“三小”见长的衡州花鼓戏。 流传于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耒阳市,郴州市永兴县、安仁县、资兴市等地。
永兴地区的花鼓戏亦称“衡州永兴花鼓戏”,源于清乾隆至嘉庆年间的“对子调”“花灯”和民间歌舞。 永兴花鼓戏音乐开朗、豪放、节奏明快,旋律优美且 迂回动听。其曲调(牌)多达 300 余阙,分“川子调”“锣 鼓牌子”和“小调”(含高腔和丝弦小调),并发展 有散板哀子、二回头、正板、数板、花腔一流、二流、 三流、叫散、梢腔等多种戏曲板式。唱腔音乐和伴奏 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行腔咬字和道白采用湘南语系, 腔调借鉴湘剧“南北路”的变手移调,以改变人物唱 腔为“首调唱名法”行腔。代表性剧目有《抽水机旁》 《卖酒女》《嫁娘》《乡里大亨》《爬上山坡唱高调》 等。依靠师徒传承和学校教学传承。
安仁路子花鼓戏演出照
安仁花鼓戏亦称“安仁路子”,始于清乾嘉年间。 唢呐腔是安仁花鼓戏的主要声腔,代表性曲调有“川 调”“神调”“四板腔”等,这类曲调板式结构变化 丰富,具有“一流”“二流”“三流”“哀子”“二 混头”等多种板式。安仁花鼓戏在新编或移植传统剧 目时,增强了剧目的传承性,传统剧目有《大盘洞》《王氏投井》《打鸟》等,新编剧目有《美娘》《嫁 娘》等。
资兴市花鼓戏《三凤求凰》演出照
资兴花鼓戏道白采用郴州官话或当地方言。由农 村的劳动山歌、民间小调和地方花鼓发展而来。剧目 多以农村生活题材为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音乐 源于民歌、小调。曲调平稳、柔和、婉转,乡土风味 浓。常用的曲调有川调、四板调、下河调等。资兴花 鼓戏在“三小”的基础上发展出生、旦、净、丑诸行 角色,小丑、小旦、小生仍代表着本剧种的艺术风格。传统剧目有《春草闯堂》《双凤求凰》《珍珠衫》 《朱买臣卖柴》《御史惊梦》《郑知县爬墙》《死囚恨》《喜脉案》《丹珠传》《墙头记》《刘海砍樵》《浪 子借妻》等。
项目保护单位:永兴县花鼓戏演艺中心 安仁县花鼓戏演艺有限公司 资兴花鼓戏剧团
传承人:
曹作嘉《刘海砍樵》饰斧头神
曹作嘉
(1947 年 7 月— )男,汉族,湖南省永兴县人,国家二级演员, 中国戏剧家协会湖南分会会员,湖南省戏曲音乐协会会员,花鼓戏(衡 州花鼓戏)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他 12 岁入永兴县花鼓戏剧团演员培训班,拜师于唐少生门下,主 演小生行当。擅长小生、老生等多个行当的表演,注重手、眼、身、 步完美结合,挥洒自如,唱腔清亮动听,行腔咬字清晰。主演小生文 静风雅,潇洒大方,风度翩翩。代表作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 传》《卖酒女》《追鱼记》《十五贯》《秦香莲》《五女拜寿》等。 曾两次获全国戏剧文化奖表演银奖。在青年演员培养上悉心教导,培 养了高爱国、何常春、王德志、刘勇力等优秀演员。
何常春《三子争父》演出剧照
何常春
(1966 年 6 月— )男,汉族,湖南省永兴县人,国家二级演员,湖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花鼓戏(衡 州花鼓戏)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他1981年入永兴县花鼓戏剧团,师承曹作嘉、颜芝芳等。擅长净角行当,在注重念白、做工、表演和武打艺术的同时,锻炼出浑厚、瓷实的嗓音,发展了 架子花脸的唱工艺术。善于把生活的语言提炼成艺术 的语言,鲜明地表达了历史人物特定环境中的思想感 情和性格气质。代表作有《豆腐郎》《白蛇传》《刘 海戏金蟾》等。先后获全国戏剧文华奖表演银奖、湖 南省“五个一”工程奖等。对年轻演员言传身教,悉 心指导其业务技能和表演技巧,培养出了曹芳、李美、 谢娅莎、蒋晓霞、陈益光、罗丹璐、徐依轮等优秀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