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市州资源库> 邵阳市
详情介绍
王理亮在石工劳动中收集、传唱劳动号子
石马江劳动号子是一种与生产劳动密不可分的山歌型号子,集民间音乐、舞蹈和劳动技艺为一体,主要 流传于湖南省新邵县及附近受梅山文化影响的地区。
石马江源于隆回县,流经新邵县的迎光、小塘等五个乡镇,在新田铺大禹庙村注入资江。全长虽仅百余公里,却因流经雪峰山脉,两岸多崇山峻岭。沿江 百姓自古以农、牧和渔猎为生,自明朝至今,石马江 畔百姓多以采石为业,鼎盛时期几乎村村户户皆有石 工。石马江号子深受“梅山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大 量借鉴了梅山歌谣丰富的元素。其类型主要可分为石 工号子和渔歌号子两大类。其中,石工号子以高亢粗 犷的声腔为主,又分长号、短号、急号三类。长号用 于拉石头,短号用于撬石头,急号用于抬石头上坡过 坳。渔歌号子则以抒情柔美的声腔为主。此外,还有一些从石马江号子里演变出来的龙灯歌、打铁歌、儿 歌和朝圣唱的南岳歌。其中,朝圣歌类似于石工号子;打铁歌则由于口语化而更像儿歌;龙灯歌接近于渔歌。 石马江劳动号子一般由人嗓清唱,无任何乐器的伴奏。只有演唱龙灯歌的时候,才有一些简单的吹打乐器 伴奏。石马江的民间龙灯舞堪称全国唯一使用民歌号子的龙灯舞蹈,表演起来有歌有舞,歌声雄壮、舞蹈 有力,扣人心弦。石马江劳动号子的歌唱方式主要是“领、和”式,即一人领唱,众人和唱,或众人领唱, 众人和唱。领唱者往往就是集体劳动的指挥者。领唱部分常常是唱词的主要陈述部分,其音乐比较灵活自由, 曲调和唱词常有即兴变化,旋律常上扬,或比较高亢嘹亮,有呼唤、号召的特点;和唱部分大多是衬词或 重复领唱中的片段唱词,音乐较固定,变化少,节奏感强。石马江劳动号子声腔分平腔、花腔、高腔三种, 调式以羽、徴为主。尚存的曲牌有【太阳号子】【开台号子】【索拉号子】【琴石号子】【三声喂号子】 等 30 余种。石马江劳动号子的演唱风格粗犷泼辣,激越诙谐,在表达上野蛮、大胆、任性,具有原始的野 性美。
石马江劳动号子通过放歌的形式,讲述着千百年来石马江流域的人们开山破石的劳动故事、生产劳动知 识、风土人情,同时也宣传伦理道德、歌颂男女情爱等,是石马江畔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项目保护单位:新邵县文化馆
传承人:
王理亮教谢春华唱劳动号子
王理亮
(1939 年 8 月— )男,汉族,湖南省新邵县新 田铺镇发冲村人,石马江劳动号子的省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他在生产劳动中与本家的 爱石匠、三石匠等前辈边干石工活边学喊石工号。后 在修拦河坝、修公路的工程建设中,与石马江的名石 匠张大求、张名寿、五牛里、王香保学习石工技艺、 喊石工号子。1958 年他进入新田铺镇文化站工作至1999 年退休,先后担任该镇文化站辅导员、站长。五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深入基层,协助和辅导各村创 办民间乐队、村业余剧团等文艺团队,培育农村文艺骨干,利用节假日举办文艺汇演和文体比赛来活跃群 众的文化生活。特别是他坚持挖掘、收集、整理了大量的石马江劳动号子和石马江民间故事,还积极创作 了 100 多个文艺作品,其中戏剧作品 10 余个、表演唱 50 余个,相声小品等 30 余个。省、市刊物和演出团 体曾多次采用他的作品。创作的石马江石工号子表演唱节目多次参加县市艺术节。他还致力于带徒授艺, 努力将传承了数百年的石工号子传承给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