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市州资源库> 株洲市
详情介绍
客家火龙演出场景
客家火龙亦称“香火龙”,因龙身插满香火而得名,广泛流传于湖南省炎陵县江口、桃坑、湖口、八团、 小田、舲舫等客家人聚居乡镇。
茶陵客家人舞火龙的习俗源于一个传说:在很早 很早以前,有条火龙飞过这里,它喷火烧过的地方, 庄稼长得特别茂盛,五谷丰登;它一路飞过的村庄, 家家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于是,老百姓就用稻草和竹 篾扎成火龙,用纸、绸糊上,照着火龙的模样,用彩 笔描画把火龙绘得活灵活现,十分威武雄壮。到了正 月十五,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敲锣打鼓,扛着火龙游 街串乡,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欢欣鼓舞。客家火龙 舞大多在晚上进行,舞火龙的成员由农民自发组成。 队伍庞大,有火把队、灯笼队,还有诗文(祭祀者)、乐队(鼓、锁呐)等。根据需要和场面大小有单龙独舞、 多龙群舞等表现形式。起舞前,舞龙者把香火插满,扎上花硝引,起舞时先点燃龙身上的线香头,由 3 人 各执一节默契配合,在夜里舞动起来,只见香火闪烁,花硝四射,香火越舞越旺,象征主人的日子越过越 红火。舞火龙有游龙、舞龙、送龙、化龙四个程序。 游龙即龙灯在乡间游走,到一个点后就开始舞龙。 舞龙的套路主要有“龙拜四方”“雪花盖顶”“团龙献花”“黄龙缠柱”“龙跳五门”五式,可自由变化。 舞龙结束后,接着是化龙、送龙。把火龙送到河边沙滩上,设上香案,摆上三牲祭拜,叩谢龙神,然后焚 烧火龙,恭送火龙回龙宫。
客家火龙是一种集娱乐、观赏、体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其传承方式为师徒传承、父子相传。客 家火龙一般在喜庆节日、乔迁或久旱求雨时举行,尤以春节、元宵为盛,是客家人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寄托希望、融洽感情的一种独有方式。
项目保护单位:茶陵县文化馆
传承人:
曾龙祥传授技艺
曾龙祥
(1938 年 9 月— )男,汉族,湖南省茶陵县桃坑乡湘江村人,龙舞(客家火龙)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他自幼受客家火龙艺术的熏陶,对客家火龙有着 独特的理解和深沉的爱。12 岁开始拜师学艺,跟随师 傅李日枚、李日华、曾招福学舞客家火龙。把客家火 龙的龙头、龙中、龙尾的表演技法学的十分精湛。18 岁时已成为客家火龙的代表人物。他在表演上博采众 长,重视形体动作的美化,强调精神内涵的创新,形 成了写意和写实相结合的表演形式。他舞出来的客 家火龙粗犷古朴、飘逸自然,艺术视觉矫健劲美, 手法娴熟,套路变化多样,极大地丰富了客家火龙的表演形式和表演内容,使得客家火龙在保留传统的 基础上得到创新,适应了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多年来,他带领客家火龙队经常参加茶陵民间艺术活动 和各种大型祭祀活动。广泛带徒授艺,组织年轻后生学习客家火龙表演艺术,共培养出李长明、曾庆辉、 何三余等徒弟数十人。为客家火龙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