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市州资源库> 长沙市

详情介绍

长沙花鼓戏流传于洞庭湖,及湘江、资江下游的长沙、娄底、益阳、岳阳、株洲、湘潭等地区。因声腔、 剧目、表演风格及方言乡音的不同,长沙花鼓戏又可以分为“益阳路子”“西湖路子”“宁乡路子”“湘 醴路子”“长沙路子”等。 流传于娄底的长沙花鼓戏亦称“娄底特色长沙花鼓戏”,与长沙花鼓戏一脉相承,同时与邵阳、衡阳、 益阳等周边地区的花鼓戏兼容并蓄,演出剧目数量多、涉及面广。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要行当的有《小砍樵》《小姑贤》《小兰桥》《打铁》《打鸟》《调叔》《赶子》《送表妹》《摸泥鳅》《讨学钱》《装灶王》《磨 豆腐》《芦林会》《安安送米》《磨房产子》等数十个传统小戏。声腔上以长沙花鼓戏的川调、打锣腔及 小调为主,受地域环境和本土文化的影响,在表演风格上具有粗犷、热烈、高昂、活泼和幽默风趣的特点, 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娄底特色长沙花鼓戏《送干妹》演出剧照


益路花鼓《平民领袖》演出剧照(范向辉 / 摄)


流传于益阳市的长沙花鼓戏亦称“益路花鼓”,形成于清道光、咸丰年间。舞台语言采用湘语系之益 阳音韵。声腔分打锣腔、川调及部分专用曲牌和民歌小调。伴奏音乐有唢呐吹打牌子、丝弦曲牌及锣鼓经。 锣经包括长槌类、击头类、挑皮类、梢皮类、包皮类、身法类等近百个。益路花鼓因其声腔体制较为健全, 戏剧化程度高,以及声腔来源的特殊性,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它的正、悲剧风格。在表演上,除地方小戏 所具有的“三小”的共性外,更突出“须生”“正旦”“青 衣”的唱工戏。益路花鼓在发展历程中,不断传承、 移植、创作,积累了《芦林会》《赶潘》《生死牌》 等不少令观众赞誉的艺术精品。


花鼓戏(长沙花鼓戏)3.png

长沙花鼓戏《耀邦回乡》演出剧照


长沙地区的花鼓戏唱腔是民歌与灯调的衍化,后 来又受到巫腔、皮影、渔鼓道情和湘剧的影响。声 腔以川调、打锣腔、小调和洞腔为主。过场音乐、 曲调来源于民间歌曲和古典曲牌,用大筒和唢呐演 奏。表演上既承袭了民间歌舞,又从民众的劳动生 活中提炼了一些具有特色的表演程式。角色行当在 “三小”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生、旦、净、丑诸行, 服装、舞台造型亦较为多变灵活。长沙花鼓戏短小精 悍、语言生动、幽默诙谐、通俗易懂,表演风格载歌 载舞,以轻松活泼的喜剧和火辣热烈的闹剧见长。 传统剧目有 300 多个,代表性剧目有《孟姜女》《刘 海砍樵》等。长沙花鼓戏通过家族、师徒、学校教 学的方式传承。


花鼓戏(长沙花鼓戏)4.png

湘醴路子花鼓戏《刘海砍樵》演出剧照


“湘醴路子”流传于株洲市醴陵、茶陵、攸县等 县市。湘醴路子花鼓戏重小调、善歌舞,清新活泼, 以爱情戏见长,如《晒鞋戏蝶》《逃荒》等。音乐风 格与衡山相近,其川调具有衡山花鼓戏风味,曲调多 四度、六度跳进,高亢、激越,富有山野风味。代表 性曲调有【醴陵双川调】【湘潭双川调】【丝弦调】 等。另有以湘东民歌为素材发展而成、别具风格的曲 调系统【嫂子调】【产子调】【神调】等。除川调外,还有一部分打锣腔如【老劝夫调】【老洋烟调】等。湘醴路子的长沙花鼓戏有着独特的风格,声腔音乐上, 正剧、悲剧多用打锣腔,情戏、喜戏、闹戏则多用川调、民间小调。表演风格上富有野趣和淳朴的本土气息。 在戏曲道白上,除了使用少数能获得舞台效果的俏皮俚语方言外,皆用长沙官话。 “湘潭特色长沙花鼓戏”主要流传于湖南省湘潭县、湘乡市等地。湘潭特色长沙花鼓戏在上演剧目、声 腔系统分类、角色行当划分等方面与长沙花鼓戏一脉相承,又融合了邵阳、衡阳、益阳等地的花鼓戏元素。 在声腔音乐上,以长沙花鼓戏的川调、打锣腔及小调为主,又吸收了邵阳、衡山的川调、走场牌子、锣鼓牌子、 丝弦小调。在戏曲道白上,吐词念白经常运用俚语方言。湘潭特色长沙花鼓戏剧目多而广,代表性剧目有 《放风筝》《捉蝴蝶》《小砍樵》《小姑贤》《小兰桥》等。湘潭特色长沙花鼓戏的传承以前靠戏班维系, 现在以湘潭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为主。


花鼓戏(长沙花鼓戏)5.png

湘潭特色长沙花鼓戏《齐白石》演出剧照


“浏阳路子花鼓戏”主要流传于湖南省浏阳市东西南北“四乡”。浏阳地花鼓的演出逐渐发展为上、中、 下三路浏阳风格的表演形式。因受地域文化,尤其是湘东山歌、浏阳民歌、江西采茶、平江花灯和浏阳地 花鼓的影响,浏阳路子花鼓戏在演出剧目、声腔特色、演唱风格、表现形式,包括锣鼓套路上都自成流派、 别具一格。浏阳路子花鼓戏在演唱风格上刚劲明快,花鼓小调的演奏以跳跃、明快、浓烈著称,伴奏讲究“富 丽堂皇”,经常与湘剧等地方大剧种同台合演,相互取长补短。浏阳路子花鼓戏代表性剧目有《捉蝴蝶》《湖 北逃荒》《扯笋》《胡大回门》《葛麻》《骆四爹买牛》《不能走那条路》等,现有传承人包括欧阳继勇、 唐江华、孙立军等人。


花鼓戏(长沙花鼓戏)6.png

浏阳路子花鼓戏《耀邦兄弟》演出剧照


“宁乡路子”亦称“地花鼓”“打地花鼓”“宁乡花鼓戏”。宁乡花鼓戏源于宁乡民间歌舞,在民间歌 舞的基础上吸收劳动山歌、民间小调发展而成。在音乐和声腔方面形成了上、中、下三路。“上路”有楚材班、 唐市班、龙塘班、峰山班等;“中路”有恒泰班等;“下路”无固定班底,但演出也比较活跃。宁乡花鼓 戏以宁乡地方方言表演,以双川调、打锣腔、小调作为基本行腔,演唱节奏明快,吐词清晰,过场音乐曲 调灵活多变,表现力强。伴奏有文场、武场之分,文场以大筒、唢呐伴奏,武场以打击乐器伴奏。牌子包 括走场牌子和锣鼓牌子,保持着载歌载舞的特点。行当包括生、旦、净、丑等,着装以乡村百姓服饰较多。 剧目包括《讨学钱》《书房调叔》等本地传统剧目,《家风》《新官上任》等改编或创新剧目,《包公审案》《陈世美》等移植剧目。宁乡花鼓戏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师徒传承,也可通过学校教学方式传承。


花鼓戏(长沙花鼓戏)7.png

宁乡路子花鼓戏《柜中缘》演出剧照


项目保护单位:

娄底市地域文化传承研究中心 

益阳市群众艺术馆 

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 

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 

湘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湘潭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 

浏阳市花鼓戏剧团 

宁乡县文化馆(宁乡县艺术剧团)


传承人:


贺艾芸.png

贺艾芸 

(1947 年 10 月— )女,汉族,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人,国家二级演员,花鼓戏(长沙花鼓戏)的省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她 10 岁开始拜师学戏,先后师承姚佩琼、王命生、伍岳云、潘铁君、 王雪生等人,主工青衣、花旦。熟练掌握并运用戏曲的“四功五法”,具 有良好的扇子功、水袖功、毯子功、腰腿功等功底,善于运用戏曲程式刻 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代表作有《装疯吵嫁》《书房调叔》《皮秀英四告》 《一个明星的遭遇》《四姐下凡》等。积极培养年轻演员,为花鼓戏后继 有人做了大量教学辅导工作,培养了胡建忠、王萍、文君、吴乐茵、汪好、 何婵等优秀演员。多次参加戏曲讲座和戏曲节目的录制,向广大民众传播 推广长沙花鼓戏。


陈正武.png

陈正武 

(1948 年 1 月— )男,汉族,湖南省湘潭县易俗河镇人,国家一级 演员,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客座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花鼓戏(长 沙花鼓戏)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他 1959 年入株洲市花鼓戏剧团,1964 年到河北省京昆剧团学习, 1995 年在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进修。师承黄绍云,工武生、小丑。技艺精 湛、扮演角色多,在《三打白骨精》《苗寨惊雷》《杜鹃山》《潘金莲之死》 等剧目中,塑造了孙悟空、龙代青、雷刚、武松等艺术形象。曾获湖南省 新剧目汇演优秀导演奖、湖南艺术节新创小戏比赛金奖。多次参加长沙花 鼓戏的宣传、展演活动,积极参与“戏曲进校园”,培养弟子有龙志国、彭利娟、陈卫国、张广军等。

24小时服务热线:0731-89923937
E-mail:hunanfeiyi@163.com
微信公众号:湖南非遗
地址:长沙市天心区湘府中路369号星城荣域综合楼B座1106A
Copyright 2020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 Rights Reserved 本站建议使用火狐,谷歌,IE10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