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市州资源库> 岳阳市

详情介绍

花鼓戏(岳阳花鼓戏)


项目类别:传统戏剧


2007年,被国务院确认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洞庭烟波,岳阳胜境,孕育了丰厚的湖湘文化底蕴,滋养了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在众多的湖南地方戏曲中,岳阳花鼓戏是最具典型代表的独特剧种。2007年,岳阳花鼓戏因其独特的文化、历史、艺术价值,正式被国务院确认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岳阳花鼓戏起源于清·嘉庆癸亥年间(1803年),距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主要流行于湘、鄂、赣三省邻近的数十个县市,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岳阳花鼓戏广泛吸收岳阳民间小调、山歌特色,同时吸取了其他剧种的艺术因素,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唱腔高亢明快、淳厚质朴、吐字清晰,以伴代唱、以声传情,既善于表现激昂慷慨、悲壮高歌的场面,又能抒发深沉、轻柔、哀怨的情感,具有湘北地区民间音乐的特色和乡土气息。


图片8.png

岳阳花鼓戏《许仙游湖》剧照


图片9.png

岳阳花鼓戏《状元与乞丐》剧照


图片11.png

小戏《小姑贤》剧照

 

岳阳花鼓戏音乐主要从唱腔、过场曲牌与锣鼓点子及乐器与伴奏特点三个方面来说明。岳阳花鼓戏的唱腔,分锣腔和琴腔两种声腔。锣腔又称打锣腔,分正调锣腔和专用锣腔散曲。正调锣腔是岳阳花鼓戏的基本声腔,因音乐素材不同,又分南路锣腔和北路锣腔。南路锣腔抒情、北路锣腔悲壮。岳阳花鼓戏,男女不分腔。男旦唱小嗓,小生用本嗓带小嗓。在唱法上,生、旦、丑仍有各自的特点,其道白除韵白、戏白外,以岳阳一带地方语言为舞台语言,流行于岳阳及湘、鄂、赣毗邻地区数县。岳阳花鼓戏脱胎于一旦一丑的“二小”戏。随后增加了小生一角,成了“三小”戏。随着剧目内容的丰富,在“三小”的基础上,发展为生旦净丑四行。净行扮演角色少,表演与一般小戏剧种略同,无明显特点。


岳阳花鼓戏拥有丰富的剧目资源,其中传统剧目123出。《补背褡》《雪梅教子》《三子争父》等剧目长期以来在舞台上盛演不衰。在历来重大的汇演中,岳阳花鼓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1956年,《补背褡》一剧晋京演出,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亲临观看,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与深情勉励。此后,分别有《艾多事坐堂》《洞庭春》等一大批剧目参加各级汇演,荣获多项奖励;剧团还先后为朱镕基、王首道、毛致用、刘正等领导和众多贵宾、外宾作多次专场演出,备受褒扬。岳阳花鼓戏不仅在艺术上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更由于其根植于岳阳民间本土,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承载了大量的历史、文化、艺术信息,成为我国地方戏曲宝库中的珍贵财富。近年来,因为岳阳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关注,岳阳花鼓戏开启了复兴之路,正朝着更高目标奋力迈进。


图片6.png

传统花鼓戏《清风亭》剧照


图片7.png

岳阳花鼓戏《郭子仪拜寿》剧照


24小时服务热线:0731-89923937
E-mail:hunanfeiyi@163.com
微信公众号:湖南非遗
地址:长沙市天心区湘府中路369号星城荣域综合楼B座1106A
Copyright 2020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 Rights Reserved 本站建议使用火狐,谷歌,IE10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