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市州资源库> 湘潭市

详情介绍

项目编号:Ⅱ-37

   

公布时间:2008(第二批)

   

类别:传统音乐


保护单位:湘潭县文化馆


src=http%3A%2F%2Fimages.china.cn%2Fattachement%2Fjpg%2Fsite1000%2F20120420%2F001aa0bab90b10fb15a203.jpg&refer=http%3A%2F%2Fimages.china.jpg  
  

唢呐是阿拉伯语“surna”(祖尔纳)的音译,古称“琐嘹”、“苏尔奈”,在亚、非、欧的多个国家广泛流传,至迟于金元时期传入中国。在中国民间,它还有铜笛、锡笛、梨花、海笛等名称。此外,福建南曲演奏中使用的小唢呐称为“嗳仔”或“南嗳”;莆仙戏伴奏使用的唢呐称为“梅花”或“吹鞭”,较大的一种则称“大笼”或“大海笛”;维吾尔族的全木唢呐称为“苏尔奈”;藏、苗、蒙古、朝鲜等族也各有形制不同的唢呐。
  

唢呐由哨、芯子、气盘、杆、铜碗等部分组成,其按音孔根据七声音阶顺次排列,各个孔距基本相等,可翻转七调,音域一般为两个八度加大二度。唢呐有滑音、吐音、气拱音、气顶音、打嘟噜、循环换气(长时间吹气不断)等多种吹奏技巧,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独奏乐器。
  

唢呐音量洪大,音色高亢明亮,是吹打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乐器之一,在古代除吹奏军乐外还用于衙门鼓吹及戏曲、歌舞等的伴奏,在民间日常生活中则多用于节庆、婚丧嫁娶和戏剧场面。
  

src=http%3A%2F%2Fwww.fag-xm.com%2Fwebbj%2FUploadFile%2F201966165028663.jpg&refer=http%3A%2F%2Fwww.fag-xm.jpg


青山唢呐是中国民间吹打乐种类之一,主要流传在湖南省湘潭县的青山桥、石鼓、分水三乡镇及周边地区,主要在民间婚丧喜庆、玩龙耍狮、佛道仪式和巫傩祭祀等民俗活动中演奏。至迟到清代,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的吹打乐在湘潭民俗生活中已相当普遍。
  

按其历史渊源、曲牌结构和表现功能,青山唢呐的曲牌可分为夜鼓牌子、路鼓牌子和堂牌子三种。夜鼓牌子是专用于丧葬的器乐曲牌;路鼓牌子以唢呐、锣鼓组合为主,多为行进演奏;堂牌子民间俗称“坐堂牌子”、“坐乐”、“坐堂”、“大乐”等,是与民间戏曲通用的一种吹打乐形式。在乐曲结构、曲牌名称、旋律特征、表现风格、演奏技巧等方面,各种牌子至今仍保持着较为原始的风貌,代表性的曲牌主要有《哭懵懂》、《对角飞》、《一点鼓》、《闹五更》、《双采莲》、《九腔》、《得胜令》、《耍孩儿》等。
  

青山唢呐以湘中典型的音调特征为基础进行加工创造,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反映了流传地域的审美情趣、风俗习惯和传统观念,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民俗文化研究价值。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青山桥地区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唢呐艺人,成立了青山桥鼓乐工会。工会成员拥有高超的演奏技巧,声名远播,衡湘四县(衡山、双峰、湘潭、湘乡)因而将青山唢呐演奏称为“青山桥国乐”。目前,青山唢呐虽在青山桥等地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却一直缺乏专业、系统的研究整理。大批优秀的老艺人相继去世以后,许多曲牌也随之失传,人死艺亡的现象日益严重,青山唢呐演奏技艺同样面临消亡的危机,迫切需要有关方面积极加以保护。


相关传承人

莫柏槐    男    1964.06    汉族    传统音乐    Ⅱ-37    唢呐艺术(青山唢呐)    湖南省湘潭县    


24小时服务热线:0731-89923937
E-mail:hunanfeiyi@163.com
微信公众号:湖南非遗
地址:长沙市天心区湘府中路369号星城荣域综合楼B座1106A
Copyright 2020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 Rights Reserved 本站建议使用火狐,谷歌,IE10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